人體全身臟腑在中醫里歸類總結為五臟六腑,其中,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以及三焦的總稱)的功能特點是“傳化物而不藏”“以通為用”。簡單理解,就是六腑需要保持通暢,人體攝入的水谷精微(食物)不可在六腑中停留過久,需要及時排空,否則會導致“糟粕”在人體內阻滯,從而誘發疾病。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針灸推拿康復中心副主任醫師袁學雅對“六腑”的功能特點進行分析,選定了一些自我保健穴位,可提高“六腑”功能,使體魄健康。
膽。膽腑與膽汁的儲藏、排泄密切相關,排出的膽汁進入小腸后參與食物消化,被稱為“中正之官”,與一個人是否能夠果斷做出決定、判斷有關。如出現口干口苦、容易暴躁發怒等,可能是膽氣出現問題,可以對陽陵泉穴(膝蓋外下方凸起的腓骨小頭,在其前下方凹陷處)進行按揉。
胃。食物經過口腔簡單咀嚼后,通過食道來到胃中接受初步消化變為食糜,接著向下進入腸道中,此為胃腑的“受納”與“腐熟”功能。同時,脾、胃為人體氣血產生地方,當胃腑的通降、生化氣血功能出現問題時,會出現腹脹、腹痛、食欲不振等情況,此時可按揉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肚臍和胸骨下段連線的中點),可幫助緩解不適。
小腸。中醫里,小腸的功能為“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簡單說,食物到達小腸后,會在小腸這個“容器”停留較長時間,小腸充分吸收食物中的營養物質、水液,然后將殘余的糟粕與“廢水”分別排入大腸、膀胱。所以小腸傳導功能異常時,可能出現二便異常,例如小便短少、腹脹腹瀉等,可嘗試求助于小腸經的合穴——下巨虛(位于小腿外側,在外膝眼下9寸,脛骨前緣向后一橫指)。
大腸。大腸接收小腸傳導過來的糟粕后,會進一步處理食物殘渣,形成糞便將其排出體外。因此排便異常,也有可能是大腸功能出現問題。此時,可借助大腸經的合穴——上巨虛穴(在小腿外側,外膝眼下6寸,脛骨前緣向后一橫指)改善對應癥狀。
膀胱?!饵S帝內經》中的膀胱是“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即膀胱為剩余水液的聚集之處,主要負責儲存和排出尿液。可見當膀胱功能有問題時,可能出現尿頻、尿急、尿失禁等排尿異常的情況。膀胱功能正常,離不開腎臟幫助,因此腎經原穴太溪穴(內踝尖和跟腱連線的中點),可輔助改善膀胱功能異常的情況。
三焦。三焦與全身氣機、水液的運行密切相關??傮w來說,三焦運行失常,人體可能出現水液異常積聚的情況,例如水腫。可以嘗試按揉三焦經的原穴——陽池穴(位于腕背橫紋,指伸肌腱尺側凹陷處)緩解。
上述穴位的按摩方法是:用拇指按揉,每次2~3分鐘,以局部感到酸脹為度,每天2次。除了按揉穴位外,六腑對應的臟器主要集中于腹部,所以摩腹也是保持六腑通暢的不錯方法,可在起床前或睡覺前彎曲腿部,用單手或雙手疊掌順時針摩腹,讓腹部微微發熱甚至“咕咕”作響。最后,日常要注意保持二便通暢,不要“憋”,以通為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