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花放合欢情,国自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视频,银杏视频app下载,小向美奈子av

  • 全國 [切換]
  • 國民康養

    光照錯亂催生心病

       2023-10-20 生命時報李珍玉4310
    導讀

    光是生命的源泉,是萬物生長發育的基礎。它不僅照亮了生活,還對我們的身心健康有重要影響。近日,英國《自然心理健康》雜志刊登一項關于光暴露對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是白天過少接觸陽光,或夜晚暴露在

    光是生命的源泉,是萬物生長發育的基礎。它不僅照亮了生活,還對我們的身心健康有重要影響。近日,英國《自然心理健康》雜志刊登一項關于光暴露對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是白天過少接觸陽光,或夜晚暴露在光照下,都會增加患焦慮、抑郁或其他精神心理疾病風險。

    白天暗、晚上亮導致心病

    電燈的發明和各類電子設備的應用,推動人類文明不斷演進,但同時也改變了人類在數百萬年間進化形成的“光照習慣”。生活中,我們常常有這樣的體驗:長時間不怎么曬太陽,情緒會變得低落;在某些人工光照下待得時間過長,會頭暈眼花、心煩意亂。

    小麗在山東青島從事一份需要“三班倒”的工作。她告訴記者,上早班時,自己往往是踏著星光出門,有時在公司加班,到天黑才能下班回家;上晚班時,自己更是踩著星光下班,“一年四季好像見不了幾個日頭”。工作一年后,她感覺睡眠質量越來越差,脾氣也越來越暴躁。

    既往多項研究表明,日光照射不足會對情緒產生影響,典型病癥為季節性情緒障礙,最主要表現是抑郁,高緯度地區較為常見。在丹麥格蘭陵島一項研究中,季節性抑郁發病率高達9%;在美國一項研究中,高緯度的阿拉斯加州季節性抑郁發病率為9.9%,而緯度較低的佛羅里達州為1.4%。

    除了白天“光營養”不足之外,夜空越來越亮、光污染越來越嚴重,也在影響心理健康。當下在大型商圈、娛樂廣場附近,耀眼的霓虹燈、廣告牌比比皆是。2023年初,美國《科學》雜志發文稱,2011~2022年間,全球夜空的亮度以每年約9.6%的速度增長,不到8年就翻了一番。我國的夜晚也越來越亮。2021年6月至11月,上海市靜安區檢察院接到的光污染投訴舉報線索達197件,占比約11%。而多項研究結果顯示,夜晚室外燈光照射水平與焦慮、重度抑郁、雙向情感障礙等患病率呈正相關。

    最近發布在英國《自然心理健康》上的這項研究,由澳大利亞莫納什心理科學學院、墨爾本特納腦與心理健康研究所的科學家主導,他們在分析英國生物銀行8.7萬名受試者數據后發現,夜間暴露在光線下的人,患抑郁癥風險增加了30%;而白天暴露在大量光線下的人,患抑郁癥風險降低了20%。同時,夜間室外光線照射水平高,還與廣泛性焦慮癥、雙相情感障礙、創傷后應激障礙等精神疾病患病風險升高有關;而白天光照增加則與前述疾病患病風險降低有關。

    “現代人一天中約有90%的時間,在人工照明之下度過。白天太暗,晚上太亮,讓我們的身體感到困惑。”參與研究的凱恩副教授稱,當人們了解光照對心理健康的重要影響,就能用簡單的方法提升心理健康,并將這種非藥物手段用于治療精神心理疾病。

    光為何能影響身心

    光照作用于情緒的路徑主要包括兩個方面。2022年我國《心理科學進展》雜志刊登研究介紹,一方面,視網膜中的內在光敏感神經節細胞,會將光信號投射至情緒調節相關腦區,直接影響情緒;另一方面,光信號通過同步內部生理節律,以及其調節下的激素分泌、神經傳遞和睡眠,間接影響情緒。研究發現,光照的照度、色溫和波長均是影響情緒的重要物理因素;夜間人工光、持續光照等異常光照模式,會導致情緒障礙;光照的情緒效應還受光照時長、主觀偏好及基因類型等調節。

    北京大學首鋼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高偉告訴《生命時報》記者,光照主要通過以下幾方面影響身心健康。

    調節生物鐘。人的血壓、心率、免疫、激素分泌、神經活動等都具有晝夜節律,由生物鐘來協調。光照是影響生物鐘的重要信號,白天充足的陽光照射,使人感覺精神抖擻、溫暖舒適、心情愉快;晚上室內的強光和高溫則會破壞休息所需的黑暗環境,影響生物鐘,使睡眠質量變差,導致情緒煩躁、焦慮不安。此外,夜間城市的光污染會干擾大腦中樞的正常活動,打亂人體平衡狀態,使人煩躁不安、全身乏力,干擾休息和睡眠。

    影響褪黑激素分泌。褪黑激素是一種由松果體分泌的激素,具有調節睡眠和晝夜節律的功能。人造光會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完全黑暗的環境最有利于褪黑素的分泌,而足夠的褪黑素能讓睡眠變得更好。此外,有研究表明,偏紅色光譜的燈光有利于人們保持較高的睡眠質量,而藍色和綠色的燈光則對褪黑素分泌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會降低睡眠質量。

    關乎維生素D的合成吸收。人體所需的維生素D有80%~90%由紫外線照射皮膚合成,長期接觸不到光照易導致維生素D缺乏。《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今年刊文稱,維生素D在維持骨骼健康、參與組織細胞分化、增殖、調節免疫等發揮重要作用。較低的維生素D水平影響多巴胺和血清素的合成,除了影響中樞神經,還可間接作用于外周,誘導交感神經興奮,副交感神經抑制,從而影響情緒。

    值得注意的是,光照與多種軀體疾病有關。我國《國際心血管病雜志》刊發研究顯示,由于光照與晝夜節律緊密關聯,白天自然光照不足或夜晚人工光照過多,可增加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自身免疫疾病,以及多種腫瘤等疾病的風險。

    正確用光維護健康

    “在臨床治療中,已發現光線對精神疾病患者的積極作用。”高偉舉例說,比如癡呆患者在傍晚常出現煩躁、焦慮、哭鬧的情況,被稱為“黃昏現象”,原因就是暗光線環境會影響患者情緒。這時,只要及時開燈并用大瓦數燈泡,就能很快緩解他們的癥狀。2022年我國《心理科學進展》雜志刊登的研究顯示,在光照療法中,常用光源包括燈箱、臺燈、吸頂燈等。光照療法廣泛應用于治療季節性情感障礙,對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情緒以及運動功能也有積極影響。

    人們應該如何利用光照讓自己心情更愉悅、精神更健康?《英國醫學委員會內科學》雜志刊發的研究指出,為了身心健康,普通人最佳戶外光照時長為夏季每天2小時,冬季每天1小時,平均為每天1.5小時。這項研究還發現,與平均每天接受1.5小時戶外光照的人群相比,戶外光照時長每減少0.5小時,癡呆風險增加28.7%。這一影響在年齡大約60歲的老年人群中更顯著。

    高偉建議,需要白天坐辦公室的上班族,可多開窗通風接觸自然光;工間休或午休時,最好到陽臺或戶外活動,多曬太陽,室內燈光再亮也無法與陽光媲美。需要長時間伏案學習、工作的人,室內要開大燈,同時開臺燈,可選擇模擬自然光的臺燈。晚上睡覺前,最好用光線柔和、暖光源的燈,不要開大燈,也不要開燈睡覺,更不要熬夜。對于家居照明的布置,應是自然光和人造光的有機組合,室內燈光顏色避免強烈的色彩對比,忌紅綠搭配,同一房間燈光顏色不要超過三種,并保持顏色協調。此外,現在不少城市推出“燈光工程”,建議建筑燈光照射遠離居民區,燈光也不要過度刺眼閃爍,以不影響居民休息為宜。


     
    (文/李珍玉)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評論 0
    0相關評論
    免責聲明
    本文為李珍玉原創作品,作者: 李珍玉。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原文出處:http://www.dfsjy.com/news/show-2365.html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未對其內容進行核實,請讀者僅做參考,如若文中涉及有違公德、觸犯法律的內容,一經發現,立即刪除,作者需自行承擔相應責任。涉及到版權或其他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gmky168@163.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枣阳市| 云南省| 福安市| 磐石市| 靖边县| 信阳市| 泽州县| 六安市| 玉溪市| 英吉沙县| 安岳县| 邵阳县| 黎平县| 东丽区| 珠海市| 拉萨市| 抚顺县| 诸城市| 崇仁县| 广昌县| 涞水县| 红安县| 封丘县| 绍兴市| 本溪市| 讷河市| 井陉县| 庆城县| 南丹县| 兖州市| 来安县| 普陀区| 石嘴山市| 石渠县| 蓬莱市| 永吉县| 化州市| 望江县| 沙湾县| 婺源县| 屏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