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色彩斑斕的世界里,碧水藍天、花紅柳綠,美不勝收。然而,有一部分人對顏色缺乏感知力,這種情況被稱為色盲或色弱。
人的眼球內壁有一層柔軟而透明的視網膜,其內含有光感受器——視桿細胞和視錐細胞。視桿細胞對光的敏感度較高,負責在昏暗環境中感受弱光刺激,但它沒有色覺,只能將“看到”的物象轉換為“黑白”信號傳給大腦。視錐細胞雖然對光的敏感性沒那么強,但可以感知顏色,并且反應速度更快,能“看到”更精細、更快速的圖像變化。
視錐細胞有三種類型,分別含紅敏色素、綠敏色素、藍敏色素,對應的可吸收的波長峰值分別為570納米、540納米、440納米。當光線投射到視網膜上時,這三種視錐細胞猶如“拆卸工”一樣迅速“拆分”光束,認領各自該負責的光線,并將光信號“加工”成大腦視覺皮層能夠識別的神經電信號。
人眼所見的顏色都可由紅、綠、藍三種調配而成。當大腦視覺皮層接收到來自三種視錐細胞的神經電信號后,會分析其構成比例,做出相應的色覺反應。正常色覺者的三種光敏色素均正常,稱三色視;缺失某一種或多種光敏色素者為色盲;辨認任何一種顏色的能力下降被稱為色弱。
色盲眼中的世界并不全是黑白的。綠色盲是因為視錐細胞缺少綠敏色素,會將綠色看成灰色或黑色,看什么都有一種“褪色感”,尤其綠色和紅色的對比會降低;紅色盲則會把紅色看成黑色或灰色,綠色看成黃色,紫色看成藍色等;而藍黃色盲不能分辨藍色和黃色等,看東西仿佛加了一層綠粉色調的濾鏡;還有極少數人完全不能分辨顏色,被稱為全色盲,其眼中的世界如黑白電影一般,僅有黑、白、灰。
絕大多數色盲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即先天性色盲,是一種伴X染色體變異的隱性遺傳病,因此男性較女性更易患病,大約每12個男性和每200個女性中,就有一人存在這種色覺缺陷。對于先天性色盲,目前尚無有效治療方法,但它不會引起并發癥,且多數視力正常,如果對生活、工作造成些許影響,可以戴特殊鍍膜的色盲眼鏡,達到矯正色覺障礙的效果。
后天性色盲多為眼底疾病所致,如視網膜脫離、老年性黃斑變性早期可以表現為藍色色覺障礙,視神經萎縮可以表現為紅色色覺障礙。此外,藥物中毒也可能導致色盲,如洋地黃可以引發藍視(視物變藍)。對于后天性色盲,通過治療原發病有恢復的可能,因此要及時發現病因,對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