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我的血脂今年還是高,已經連續兩年異常了,究竟該怎么控制呢?”來自河北的張先生一拿到體檢報告,就對著單子上的血脂檢查結果連連嘆氣。在我國,和張先生一樣存在血脂異常問題的人群日益增多。據《中國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我國成人血脂異常總體患病率高達35.6%,但患者的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呈“三低”態勢。其中,35歲以上成人的知曉率僅16.1%。
血脂異常被稱作最隱蔽的“溫柔殺手”,通常是指血清中總膽固醇和(或)甘油三酯水平升高,主要包括高膽固醇血癥、高甘油三酯血癥、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癥、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張海澄稱,血脂異常是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險因素。醫學營養干預是治療血脂異常的基礎措施,對早期防治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降低該疾病負擔有重要意義。近日,中國健康管理協會臨床營養與健康分會等組織發布《血脂異常醫學營養管理專家共識》(下稱《共識》),95位專家參與編寫,為血脂異常患者的飲食給出具體指導。
少吃一點,短期素食。《共識》建議,超重或肥胖伴血脂異常患者、非肥胖的中青年血脂異常患者采用限能量膳食干預,推薦地中海飲食。限能量膳食是指在目標能量攝入基礎上,每日減少攝入500~1000千卡能量,或較推薦攝入量減少1/3總能量。多項研究發現,限能量膳食能降低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俗稱“壞膽固醇”)等指標,還可改善非肥胖人群血脂代謝。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金暉說,地中海飲食提倡多吃新鮮果蔬,其中蔬菜可焯熟清拌或水煮后吃。日常飲食中,要保證全谷物攝入量,少紅肉多白肉,吃夠蛋、奶、豆、堅果。《共識》指出,血脂異常者短期(4周)建議采用素食干預,比如魚素(吃魚、牛奶和雞蛋)、乳蛋素(吃牛奶和雞蛋)和純素食,均有助降低血脂水平。張海澄提醒,老年人切勿過分追求低體重,飲食以增肌為主,可多吃優質蛋白,并適當運動。
主食注意粗細搭配。美國《營養學雜志》刊登一項隨訪18年的研究顯示,全谷物攝入量增加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俗稱“好膽固醇”)的升高和甘油三酯的下降有關。“全谷物通常未經精細化加工,或在處理后仍保留了完整的谷物顆粒,具有麩皮、胚芽、內胚乳和天然營養成分。”金暉說,小米、玉米、燕麥等都屬于全谷雜糧,適當多吃利于控制血糖、促進排便。《共識》推薦血脂異常患者每日攝入50~150克全谷物,即每天至少1餐用全谷物做主食,可用1份糙米加2份精米的比例做成糙米飯,或者用1份小米加2份精米的比例煮成小米粥。
每天半斤果一斤菜。2015年一項納入馬來西亞1.1萬名成人的研究顯示,每天攝入5份以上果蔬與高膽固醇血癥呈負相關;韓國一項前瞻性研究發現,每天食用超4份水果的人群,發生代謝綜合征的風險低于很少食用者(即每天1份以下),且高甘油三酯血癥發生率更低。金暉說,血脂異常者每天應至少攝入450~500克蔬菜,多吃油菜、菠菜、雞毛菜等深綠色蔬菜,在攝入塊莖類蔬菜時,適當減少主食的量,做菜時不油炸、不紅燒;水果吃200~300克,約1個蘋果或2個橘子,最好在餐間吃,晚飯后避免吃高糖水果,盡量不榨汁。
每周至少吃兩次魚。研究表明,攝入紅肉與血脂異常風險增加相關,攝入加工肉類則與全因死亡風險增加相關,而攝入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的多脂魚類,能改善心臟代謝。“血脂異常者在選擇肉類時,首選魚肉等優質蛋白質,用蒸煮燉的方式烹飪。”金暉說,每天禽畜肉攝入量不超過75克(一個手掌心厚度及大小的肉類約50克),紅肉盡量選擇瘦肉部分,減少油炸燒烤食品、動物內臟的攝入,少吃或不吃加工肉類制品。《共識》強調,一般人群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建議每周吃2~3次魚,每次50~100克,有條件的可選擇深海魚類。
豆腐豆漿不離餐桌。我國傳統飲食講究“五谷宜為養,失豆則不良”,足以說明豆類營養價值之高。食用豆類不僅能補充蛋白質,也有助調節血脂。《美國臨床營養學雜志》曾刊登研究稱,富含異黃酮的大豆蛋白能顯著降低血清中總膽固醇和“壞膽固醇”水平。我國《現代預防醫學》雜志刊發的研究稱,相比飲用牛奶,喝豆漿更能改善男性青年的“壞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共識》建議,血脂異常患者可每天食用大豆25克。“這相當于約250毫升豆漿,或1~2塊麻將大小的豆腐。”金暉補充說。
雞蛋限量,每天一個。雞蛋富含人體必需營養素,膽固醇含量也不少。我國一項納入50萬名成人的研究顯示,雞蛋攝入與心血管病和全因死亡率之間呈U型關系,吃不夠或吃太多都不好。《共識》建議血脂異常患者每天攝入雞蛋(含蛋黃)不超過1枚。許多人喜歡吃煎、炸、炒等方式烹飪的雞蛋,無形中攝入了較多油脂。金暉表示,雞蛋最好吃水煮的,能最大程度保留營養物質,少加鹽、醬油等調味品,少吃咸蛋。
橄欖油茶油多嘗試。烹調離不開食用油,但很多家庭往往選不對種類。食用油來源可分為植物油和動物油,前者包括大豆油、花生油、橄欖油等,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后者包括豬油、牛油、黃油等,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英國期刊《考科藍系統綜述數據庫》刊發研究稱,減少飽和脂肪酸攝入量超2年,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烹飪最好選擇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食用油,再搭配控油壺和不粘鍋,把控每天的用油量。”金輝建議人們少吃外賣,即使外出就餐也選擇清淡的菜品。
減少飲酒,喝淡茶水。逢年過節或親友小聚時,許多人都喜歡喝上幾杯酒。但《共識》指出,研究發現大量飲酒會導致心血管病發病率和死亡率增加,不建議血脂異常人群飲酒。“碳酸飲料、含糖飲料和人工代糖飲料也別多喝。”金暉說,研究發現常喝上述飲料會顯著降低“好膽固醇”水平、增加“壞膽固醇”水平和患高甘油三酯血癥風險。“最好的飲料就是白開水”,金暉說,如果想給水增添味道,可選擇黑咖啡或淡茶水,每天1~4杯即可,而且綠茶有助于降低中老年人冠心病發病風險。
聰明選擇營養補劑。不少人都知道,吃魚油能降血脂,但對該吃多少并不清楚。魚油的主要成分是歐米伽3系列多不飽和脂肪酸,包括降甘油三酯的二十碳五烯酸乙酯(IPE)、“血管清道夫”二十碳五烯酸(EPA)和“腦黃金”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英國《柳葉刀》雜志刊發研究稱,高血脂患者在服用他汀藥基礎上,每天服用1.8克二十碳五烯酸乙酯,發生心血管事件風險可降低近20%。《共識》推薦,高甘油三酯血癥患者用大劑量二十碳五烯酸乙酯(4克/天)與他汀類等降脂藥物聯用,可有效降低甘油三酯水平。《共識》顯示,二十碳五烯酸和(或)二十二碳六烯酸均有降甘油三酯的作用,推薦每天至少攝入1.8克。另外,每天補充3~8克α-亞麻酸,能降低甘油三酯、總膽固醇及“壞膽固醇”。“血脂異常者需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個性化補充。”金暉提醒,雖然合理膳食能滿足人體對維生素、礦物質、益生菌和膳食纖維的需求,但鑒于中餐飲食中鈣含量不足,老年人必要時應適當補充鈣劑或維生素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