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營養不合理的結果,最后是以疾病惡化、身體衰弱、失能失智的結果表現出來,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增加了家庭和社會的醫療負擔。慢性病又稱為“非傳染性疾病”。
影響我國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常見慢性病主要有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惡性腫瘤、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等。近年,我國慢性病發病人數快速上升,現有確診患者2.6億人。慢性病導致的死亡已經占到我國總死亡的85%,導致的疾病負擔己占總疾病負擔的70%,它己成為威脅居民健康的頭號“殺手”。
總體上看,慢性病發病整體快速上升與人口老齡化加快,城鎮化、工業化導致生活條件提高等有密切關聯,實際上,這與我們的飲食習慣更息息相關。衛生部公布的的《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計劃》指出,目前,全國80%的家庭食鹽、食用油攝入量超過正常標準。長期超標的食鹽攝入和油炸食品、烹調時過量的食用油烹制、甜食等都是導致慢性病,特別是高血壓、糖尿病的重要誘因。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系教授馬冠生介紹,從歷次的營養調查來看,近二三十年,城鄉居民谷類食物吃得越來越少了,動物性食物吃的越來越多了,鹽和油的消費量比較高。這樣的膳食結構變化,會增加居民患慢性病的風險,因此,盡管膳食因素不是唯一的因素,但是膳食營養攝入模式的變化是導致我國居民慢性病發病和死亡不斷增加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農業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副所長王東陽研究員介紹,當前我們面臨的食物與營養最突出的問題是,在仍需解決部分人群營養不足問題的同時,以營養過剩為主要特征的偏離均衡營養的食物消費行為越來越普遍。數量最大的是食物營改進型人群。其特征是已穩定解決溫飽,衣食無憂,但缺乏食物營養知識,普遍存在不合理的膳食行為。調查發現,目前我國居民家庭人均每日烹調用油攝入量49.1克,而人均每日攝入量超過30克為攝入過多;有72.6%的家庭人均每日食鹽攝入量超過6克,27.5% 的家庭超過12克,18.1%的家庭超過15克,而按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標準,每人每天食鹽攝入量應不超過6克。王東陽強調,“肉、油、鹽食用過量導致的腦血管病、癌癥、呼吸系統疾病和心臟病等慢性病已使個人、家庭、社會不堪重負。如不采取強有力措施,未來20年,中國40歲以上人群中主要慢性病患者人數將增長1~2倍,慢性病導致的負擔將增長80%以上?!?/p>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院研究員趙文華指出,營養和慢性病的關系國內外有大量的研究,過多攝入能量的高能量組人群發生肥胖的風險會增加34%。而食鹽的過量攝入是全球公認的危險因素,隨著食鹽的增加人個體的血壓水平會不斷的上升。
世界衛生組織對全球的數據進行分析后發現,超重和肥胖會增加大多數癌癥風險。同時,超重肥胖的人相比正常人發生高血壓、糖尿病的風險會增加1~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