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云:“日出千言,不損自傷。”
話說多了傷元氣,話說錯了傷和氣。
人最高級的活法,不是滔滔不絕,而是“安安靜靜”。
正所謂,智者語遲,愚者話多。
“少言寡語”有助于我們內省和思考,可以增進一個人的智慧和對生活的洞察力。
三年學說話,一生學閉嘴,人活到一定的年紀后,要學會“守口如瓶”,少說話,就是最好的養生。
01 少說話,養身
《黃帝內經》中曾提到:
“五音傷精,五色傷神,五味傷氣。”
光怪陸離、聲色犬馬的時代里,過多地說話,會損耗我們的生命精華。
古語中,也常常有關于要少說話的言論。
比如,“食不言,寢不語”;比如,“食上不得語,語而食者,常患胸背痛”。
話不同,但意思基本一致,說的是吃飯睡覺時要少說話。
少說話,養身,這是古人用他們的經歷給我們總結的人生經驗。
其實,不僅是吃飯睡覺時要少說話,日常生活中,更要少說話。正所謂,話說多了傷元氣,適時選擇沉默,才是修身養性最好的方式。
相信你一定有這樣的經歷,跟朋友聊天,說到高興處眉飛色舞,聊到傷心處暗自神傷,不知不覺中,生出一絲疲憊感。
有時候,閉嘴就是一種養生。
多言,就是在消耗自己,會引起情緒的波動,而情緒波動會直接影響一個人的健康。
少說話,就是在保護自身的能量,守住自己的健康。
就像《黃帝內經》里的另一句話:“言語以當,精氣乃存。”
好的生活,應該是餓了吃飯,困了睡覺,少言少語,按部就班地過好每一天,或許有些平淡,但只要你能夠養好自己的精氣神,就能將日子過好,將自己照顧好。
02 少說話,養心
董宇輝曾表達過一個觀點:
“一個人一輩子說的話是有限的,過度表達就會造成巨大的精神內耗。”
真正厲害的人,往往都是沉默的。
他們有一種向內求的智慧,能在該表達的時候落落大方,在該沉默的時候閉口不言。
遇事與人爭辯的時候,未必能得到一個好結果,要知道,真理不需要辯,歪理任憑你怎么去辯,對方都有一百種說法等待著你。
自己被人誤解時,過多地去解釋,一味地奢求別人都能理解你,會令人失望,最后只會讓自己越來越疲憊。
當你看不慣別人,試圖勸說時,兩個人的分歧會越來越多,影響你們之間的關系,而那些試圖勸說的念頭,也會無果而終的。
有道是,辯不如訥,語不如默。
與其求著讓別人認同自己,理解自己,不如把時間和精力花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
不要去打擾別人的因果,要知道,凡是勸不動的,攔不住的,那就是命,不如放下助人情結,尊重他人命運。
少說話,養心,無論外界多么喧鬧,都要保持內心的安寧,只與自己的內心對話,只傾聽自己靈魂深處的聲音。
看破不說破,知人不言盡,與人留有余地,才能進退自如。
少說話,是最好的養生,是處世的智慧,是一個人的修行,管好自己的心,做好自己的事,就是對自己最好的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