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伴過日子或再婚 一起生活要比年輕人背負更多
老年人的黃昏戀:想說愛你不容易
在武漢中山公園里聊天的爹爹婆婆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趙鵬姝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2.6億,且呈現持續攀升趨勢。
隨著中國步入老齡化社會,單身的老年群體數量也在逐年增加。子女忙于工作,身邊無人陪伴,很多老年人備感孤單。面對心理和生活的多重需求,尋找伴侶成為很多老年人面臨的現實問題。
俗話說:“老伴老伴,老來相伴。”但是,因為各種顧慮和問題,是搭伴過日子還是再婚,成為不少老年人的兩難選擇。
喪偶老人搭伴過日子
在湖北荊州一小區附近,人們經常看到一對牽手買菜的老人。夫妻到了晚年還能這么恩愛,讓大家贊嘆不已。
殊不知,這兩位老人張婆婆和王爹爹,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夫妻,因為他們雖然已經在一起過日子幾年了,卻一直沒有領取結婚證。
張婆婆和王爹爹都是喪偶老人,他們的子女都定居武漢。此前,張婆婆在漢幫忙帶孫子,孫子長大后,她回到荊州老家,遇到了同樣獨居的王爹爹。兩位老人性格都很開朗,自然而然走到了一起,雙方子女對此也非常贊同。
平時,王爹爹總是樂呵呵地掌勺做飯,受“寵愛”的王婆婆則酷愛跳舞,還是玩抖音的能手。他們彼此陪伴,相濡以沫。逢年過節,子女們回來,兩大家子人聚到一起,爹爹都會做上滿滿一桌好菜。
但是說到領證再婚的事,兩位老人卻雙雙搖頭:“我們現在這樣挺好,沒必要領結婚證。”他們表示,有緣分在一起生活不容易,兩家的子女也相處融洽,他們不希望今后因為財產分配或贍養責任等問題給子女造成困擾。
武漢的陳婆婆和孫爹爹,也抱有同樣的觀點。他們選擇在兩人的家里各住一段時間,以類似“走婚”的形式互相陪伴照顧。
“我們兩個共同分擔生活費用,彼此也有個照應,誰也不占誰的便宜。拿不拿證,在我們這個年齡已經不重要了。”陳婆婆對極目新聞記者說。
54歲的李女士并不是標準意義上的老年人。多年前丈夫因病去世后,她一直單身。現在兒子長大了,她也找了個“老伴”。談及是否再婚的問題,李女士坦言:“誰都想有個知冷知熱的人陪伴在身邊,但如果再婚,就意味著要跟對方一家子重新磨合,經濟條件好的還會擔心我是不是沖著人家的錢去的,何必自找麻煩呢?”
再婚9年后徒留嘆息
武漢的姚爹爹今年66歲。16年前,他在武漢中山公園相親角遇到一位年紀相仿的單身女士,雙方很是聊得來。對方帶著一個智力殘障的兒子,但性格樂觀隨和。姚爹爹考慮再三,仍然決定跟她領了結婚證。
這個故事,成為當時相親角老人們熱聊的話題,引來很多人的羨慕。不過,令人唏噓的是,再婚后的長期相處中,雙方產生了很多金錢上的矛盾,還不時因各種生活小事拌嘴吵架。姚爹爹覺得,對方“婚后像是變了一個人”。最終,這段婚姻在9年后走向破裂。
“我們兩個是和平分手的。雖然有感情,但確實走不下去了。之前,我們對要分擔撫養孩子的情況確實考慮不周。”提到這段緣份,不善言辭的姚爹爹情緒有些低落。但是當記者問到“再碰到合適的人會不會再婚”時,姚爹爹還是明確表示:“一定會領結婚證,畢竟這對雙方都是一個保障。”
姚爹爹介紹,前段時間,還有一對在相親角認識并結婚的爹爹婆婆也離了婚,原因是爹爹的兒子擔心爹爹將來把房子留給婆婆,一直從中作梗。
與因為子女問題導致分手不同,孫爹爹和鄭婆婆是因為“家務問題”而分開。
“我們老年人找老伴,肯定是希望雙方互相照顧,可是她總是好吃懶做,什么都想等著我來做。”孫爹爹對記者說。
不過鄭婆婆不認可孫爹爹的話。她說,她和孫爹爹再婚,不是要給他當免費的保姆。最終,沒有辦法取得共識的兩位老人,選擇結束短暫的再婚生活。
面對現實生活,老年人再婚雖有不少“痛點”,但雷爹爹和徐婆婆卻如琴瑟和鳴。
兩位老人經人介紹走到了一起。再婚后,他們經常是一人捧著書看、一人拿著筆畫畫,平時也是你做飯、我洗碗,配合默契。“兩個人每天在一起過日子,哪能沒有拌嘴、不高興的時候。但凡事總要講個理字、講個情字,只要互相敬著點、體諒點,一些不愉快也就消散了。”徐婆婆說。老年人的生活習慣、思想觀念等已經固化,加上再婚生活中要面臨各種瑣事,雙方本就不夠深厚的感情更容易遭到破壞。再婚老人要想幸福地一直走下去,不僅婚前要多了解對方,做好心理準備,婚后更需要相互理解、包容和尊重。
合適的老來伴不易找
5月1日,記者在武漢中山公園相親角看到,這里已經被圍擋圈起,正在進行綠化工程改造,旁邊的樹上,掛著“相親請找合法、正規渠道,防止上當受騙”的紅色條幅。
曾在這里獲得過一段婚姻的姚爹爹,再次選擇來到這里。“周末的時候,很多老人還是會自發到這里來,尋找合適的另一半。武漢三鎮的都有,新城區的也會來。”和一群爹爹、婆婆坐在離相親角不遠的亭子里聊天的劉爹爹告訴記者。
在武漢,除了中山公園,解放公園、洪山公園等也有相親角。不少中老年人來此尋覓良緣,其中絕大多數的年齡在50歲至70歲之間。
“單身老人都想找個伴,起碼有什么事的時候,還有個人可以招呼一下。就算找不到合適的,湊在一塊兒聊聊天也好。”同樣坐在亭子里的劉婆婆說。她畫著精致的妝容,話語中不僅有對找尋另一半的渴望,也有對寂寥晚年生活的無奈。
“我們想在這里找到合適的人,其實挺不容易的。老年人本來顧慮就比較多,有些子女還不贊成。”劉婆婆感慨道。
“如果找到合適的,你會再婚嗎?”記者問。
劉婆婆對此態度堅決:“一定要領證。領證了才是合法夫妻,才名正言順,才有安全感,不會隨時被掃地出門。”
旁邊的一位爹爹則表示,他只想找個合適的伴兒,雙方互相照顧,合則繼續在一起,不合就分開。這樣,子女就不用為照顧他們耗費太多精力。當然,雙方都沒有負擔最好。
跟老人們聊天的過程中,記者發現,很多單身老人都渴望有人陪伴他們走完人生路,并希望得到孩子的支持與祝福。
專家觀點
正視老人情感需求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專家蔡玲表示,老年人再婚是提高社會福祉的一個方面。除了國家養老、社區養老等物質支持,老年人還有情感需求,身邊要有“知心人”。很多老年人選擇尋找另一半,這對于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是一件好事。
但是,老年人的婚姻和年輕人的婚姻有著天壤之別,它不僅涉及老人之間的關系,還涉及雙方的子女。因此,老年人再婚前,最好能把雙方子女聚在一起,將財產劃分、贍養義務等問題明確下來。“當然,這是比較理想的狀態,現實中,可能因為各種原因無法完全做到。所以,最好的方式還是應該尋求法律制度上的保障。”蔡玲說。
湖北省婚姻家庭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李良華認為,對于老年人來說,無論是領證再婚還是搭伴過日子,這種親密關系的建立,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都很有幫助。而這種幫助的表現,是他們生活態度更積極、性格更開朗,甚至身體更健康。
“婚姻和家庭是密不可分的兩個詞組。”李良華表示。從中國傳統習俗角度來說,“家”的內容十分寬泛。兩位老人組成的家庭,是雙方子女的小家庭互相關聯、密不可分,只有這幾個小家庭之間關系融洽,才能真正做到“家和萬事興”。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而尊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所以,希望全社會都能重視老年人的情感需求,給予老年人群體更多關愛,在合情合理的基礎上多幫助老年人。
律師說法
最好簽訂婚前協議
“近期我就遇到幾起老年人同居、再婚引發糾紛的案例。”談到老年人婚戀問題,湖北誠明律師事務所律師余軍感慨道。
余軍介紹,根據以往的案例,老年人無論是搭伴過日子還是領證再婚,大部分糾紛都是圍繞財產問題發生,其中雙方經濟條件懸殊的又占多數。一些老人的子女擔心,隨著年齡增長、認知能力降低、精神狀態不穩定等,老人會被騙婚,導致財產轉移或損失。
余軍表示,法律規定老年人享有婚姻自主權,子女理應尊重老人的婚姻自主權。但是,為了最大程度避免糾紛的產生,首先建議老年人無論是再婚還是同居,都應該明確是建立在有一定感情基礎、彼此扶持陪伴、相互照顧共同養老之上,而非抱著通過婚姻獲取對方財產等物質化目的。這一出發點非常重要,其本身就會規避部分糾紛產生的可能。在此基礎上,如果想領證再婚,最好召集雙方子女做婚前財產公證,或者訂立遺囑對財產進行處理;如果只是搭伴養老,不準備結婚,也可以簽訂共同生活、相互扶助的協議,以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以保障雙方的權益。
極目快評
別讓老人情感破產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趙貝
老年人的黃昏戀,無論是搭伙過日子還是再婚,想大膽說一聲“愛你”都不容易,尤其是在“家庭”大于“個人”的中國社會。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2.6億人。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既是個人問題,也是社會問題,解決不好,就會陷入情感領域的“老后破產”。
“老后破產”這一概念由日本首先提出,它反映了日本老齡化社會大背景下,獨居老人在居住、生活、醫療、人際關系等方面面臨的種種問題。“老后破產”在日本是熱門話題,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如何養老也成為避不開的話題。
有存款、有房子、有退休金,為什么還會“老后破產”?究其原因,大都是老后生活孤獨辛苦所致,。謂“老后破產”,更多是指“情感破產”,包括子女陪伴、朋友陪伴、老伴陪伴,缺了這些陪伴,都是“情感破產”。尤其是老伴去世的獨居老人,他們的情感需求,有多少是年輕時的“愛情”,有多少是老來伴的“親情”,或者哪個多一點、哪個少一點,只有他們自己才有發言權,也只有他們自己才能重整“情感資產”,不致“老后破產”。
自由戀愛不只是年輕人的特權,單身老人也有這個權利。因此,社會給予黃昏戀更大的寬容,子女給予父母更多的理解,老人給予子女更多的減負,讓單身老人的情感世界不“破產”,全社會也才會更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