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待群眾來訪咨詢超過20萬人次,解答群眾電話咨詢超過440萬人次,提供網絡咨詢超過19萬人次,辦理法律援助案件5萬余件,為受援人挽回經濟損失超過5億元……這是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成立25年來交出的一份亮眼“成績單”,也是首都法律援助工作快速發展的真實寫照。
1997年6月,作為全國較早成立的法律援助中心之一,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正式掛牌開展工作。25年間,市法援中心從幾十平方米的“蝸居”發展成擁有4100平方米服務場所的多元化法律綜合服務機構;法律援助服務舉措從有到優,辦理的法律援助案件數量從少到多、質量持續提升,有力保障了困難群眾和特殊群體的合法權益。此外,市法援中心還辦理了一系列社會關注度高的大案、要案,為維護首都社會和諧穩定、保障受援人合法權益作出突出貢獻。
在京務工的環衛工人宋先生突遭原雇傭單位通知解除勞動關系,與單位多次溝通無果后,在工友推薦下來到市法援中心。“工作人員問清楚情況后,很快就批準了我的申請。”在法律援助律師的幫助下,宋先生通過勞動仲裁獲得經濟補償近4萬元。
25年來,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持續提供便捷、優質、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務。從最初的被動申請審查,到陸續出臺“擴大法律援助范圍、降低法律援助門檻、經濟困難證明告知承諾制”等一系列政策,法律援助范圍和覆蓋人群不斷擴大,困難群眾、特殊群體依法維權的程序和機制日臻完善。此外,市法援中心接續推出上門服務、先予援助、線上預申請等一系列便民舉措,在重要時間節點開展面向農民工、殘疾人、老年人等群體的法律服務專項活動;法律援助案件質量監督工作從無到有,形成了公職律師跟案、同行質量評估、征詢辦案機關意見、回訪受援群眾等較為完善的法律援助案件質量監督體系。
今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援助法》正式施行。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不斷拓展法律援助渠道、完善機制、創新舉措、壯大隊伍,努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法律服務需求,更加有效地保障困難群眾和特殊群體的合法權益。
在諸多服務方式中,法律咨詢是法律援助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項內容。市法援中心成立后,同步開展法律咨詢工作,經歷了從單一現場法律咨詢到多元化法律咨詢的發展過程。
從1999年設立北京市“148”法律服務專線,到2003年與市法援中心現場接待相結合,實現現場咨詢、熱線咨詢、網絡咨詢并行運轉,發展至今,市法援中心的實體平臺、網絡平臺和熱線平臺“三大平臺”已成功實現7×24小時全時空全天候服務。據統計,12348公共法律服務熱線平臺最初成立時的年咨詢量只有不到4萬人次;2021年全年咨詢量突破100萬人次,且熱線接通率始終保持在90%以上。
“您好,歡迎致電12348公共法律服務熱線,請問有什么可以幫您?”2021年,一家小微餐飲企業負責人在辦理公司注銷手續時遇到糾紛,先后撥打12348熱線30余次。維權過程中,每次遇到問題或不明白的地方,他都會撥打熱線請律師支招。在30余名未曾謀面的值班律師集體“護航”下,他最終贏得了訴訟。
隨著普法宣傳工作開展,越來越多的群眾習慣用法治方式解決問題,12348熱線粉絲越來越多。為保障服務精準到位,12348熱線建立專業坐席,對不同服務對象提出的法律問題進行專業解答,并利用視頻咨詢功能,提供線上面對面、無接觸的法律咨詢服務。2021年9月以來,12345市民服務熱線與12348公共法律服務熱線實現雙號并行、一線轉接功能。如今,12348熱線已成為北京市民身邊觸手可及、貼心暖心的法律顧問。
“律師是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要力量,也是首都法律援助工作長足發展的服務保障。”據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市法援中心通過公開招募、公開招標、政府采購等多種方式,建立起一支專業化、職業化的法律援助律師隊伍。自成立以來,已有近5000名律師參與法律援助案件辦理工作。“疫情發生以來,志愿律師一直堅守12348熱線,保證熱線服務群眾不間斷,確保首都法律服務‘不打烊’。”該負責人表示。
二十五載櫛風沐雨,二十五載春華秋實,首都法律援助工作成績斐然。為更好地滿足群眾對公共法律服務日益增長的需求,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將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厚植為民情懷,不斷健全法律服務機制、優化服務舉措,為保障困難群眾和特殊群體合法權益、維護首都和諧穩定發揮更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