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浙江省法學會首席法律咨詢專家“法助共富、法護平安”專場活動在浙江常山縣舉行,這是浙江省委政法委、省法學會推行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制度實施的首場活動。
被稱為專啃“硬骨頭”的浙江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制度,是集全省法學法律專家精英智慧解決基層社會治理中出現的最緊要最急迫最“棘手”矛盾糾紛問題的創新舉措之一。該制度通過對社會治理實踐中的疑難復雜問題進行專家會診、合力攻堅,推動浙江省重大矛盾糾紛存量、信訪積案總量明顯下降,促進依法行政能力、執法司法公信力和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穩步提升。
專家認為,推行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制度,有利于進一步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為服務法治建設重大實踐提供有力支撐平臺,并進一步豐富新時代“楓橋經驗”實踐成果、理論成果和制度成果。
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制度的運行機制
今年2月25日,浙江省委政法委、省法學會聯合印發《關于推行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制度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推進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制度實施。
“這是根據中國法學會的部署,結合浙江省一體推進平安中國法治中國示范區建設實際情況制定的,以充分發揮法學法律專家在參與社會治理、化解矛盾糾紛、推護社會和諧穩定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省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環境。”浙江省法學會秘書長、省法學會首席法律咨詢專家聯絡辦主任徐宜廣告訴民主與法制社記者。
5月17日,71名法學法律專家被浙江省法學會聘為首批首席法律咨詢專家。這些受聘專家按照《意見》規定由浙江省法學會各研究會、省律師協會和公檢法司各部門等推薦后經審核公示產生。他們由具備副教授以上職稱的高校學者、具備高級律師以上職稱的律師,以及高級別法官、檢察官、警官或副處級以上實務部門干部組成。
根據《意見》,浙江省法學會首席法律咨詢專家的聘期為5年,服務范圍包括對黨委和政府擬出臺可能影響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舉措進行調研論證,提出法律咨詢意見;對黨委和政府擬批準實施的重大工程建設項目可能涉及土地征遷、生態環境等法律問題進行調研論證,提出法律咨詢意見;對中央、省級、市級掛牌督辦的重大矛盾糾紛或由黨委和政府領導包案調處化解的矛盾糾紛進行調研論證,提出法律咨詢意見;對中央、省級、市級掛牌督辦的重大信訪積案或由黨委和政府領導包案調處化解的信訪積案進行調研論證,提出法律咨詢意見。
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制度實施采取委托制,浙江省法學會將根據黨委和政府的委托,建立由3名或3名以上首席法律咨詢專家組成的專家小組,開展相關法律服務。
此次常山縣的專場活動就是根據委托事項開展的。本次活動由徐宜廣帶隊,3名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分別是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教授葉良芳、浙江工商大學法學院教授吳高慶、浙江省檢察院第一檢察部副主任徐靜。這3人都是刑法、刑訴法領域的專家,其中吳高慶是浙江省法學會訴訟法學研究會會長。
“坐堂會診”促成多方共贏
來常山縣之前,3名首席法律咨詢專家都已備足“功課”,拿到了此次需要解決的疑難案件的相關資料。
5月26日上午8時45分,專場活動在常山縣政府會議室舉行。
“誰先來詳細說一下?”徐宜廣介紹完3名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后發問。
常山縣掃黑辦有關負責人立即詳細介紹了辦理涉黑涉惡團伙涉案財產處置案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這是困擾當地執法、司法部門的5件疑難案件之一,也是此次專家學者“坐堂會診”的案件之一。
此次專家“會診”的疑難案件分別涉及涉黑涉惡團伙涉案財產處置、“幫信罪”與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適用、網上發布不實舉報信息法律適用問題等。
“會診”完涉黑涉惡團伙涉案財產處置案件,常山縣其他相關部門有關負責人依次介紹案情和調處化解經過以及當前遇到的難點問題。3名首席法律咨詢專家依次分別“把脈會診”,從刑法、刑訴法、法理學、行政法規等角度逐一解答解決個案的法律途徑,并就如何化解矛盾糾紛給出了意見建議。
“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對我們司法實踐中碰到的一些疑難雜癥進行‘坐堂會診’,對我們社會治理中碰到的一些痛點難點問題進行‘把脈開方’,發揮了較好的指引作用,使我們進一步開拓了視野、明確了方向、增強了信心,我們也從各位專家的獨到見解中充分汲取了法治智慧和法治力量。”常山縣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陳桂強表示,首席法律咨詢專家“會診”活動,回應了基層對高質量法治服務的迫切需求,助推了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進一步提升了基層工作人員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能力。
這次“坐堂會診”,3名首席法律咨詢專家也收獲頗多。吳高慶告訴記者,這些案例鮮活而復雜,參加此次“會診”前,他查閱了許多資料,力圖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這次與基層執法人員面對面交流后,他既可以充分了解基層工作人員處理問題的思路和做法,汲取經驗,還可以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
葉良芳表示,這次“會診”,他最大的收獲是看問題的角度和思維方式發生了變化。即,化解矛盾糾紛不僅要看到執法機關的思維,還要看到當事人的思維;不僅要從法學專業角度看問題,還要從社會治理角度、政府部門角度看問題。“總體而言,浙江省法學會搭建的這個平臺,有效促成了多方共贏。”
而在徐靜看來,司法機關不能關起門來辦案,辦案的最終效果要落實在社會治理層面。浙江省法學會組織的這次“會診”活動為司法機關、高校學者創造了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實現了高校法學理論研究與基層司法實踐的無縫對接。此次活動,既有利于化解貼近基層貼近民生的疑難案件,更有助于提高司法機關的辦案水平和辦案質量。
豐富新時代“楓橋經驗”內涵
徐宜廣告訴本社記者,“楓橋經驗”的核心是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矛盾糾紛。但當基層沒有能力化解一些矛盾糾紛時怎么辦?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制度解決了這個問題。浙江省法學會組織首席法律咨詢專家為基層化解矛盾糾紛提供智力支持,既切實助力基層將矛盾糾紛就地化解,也強化了法學法律專家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的意識,進一步豐富了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內涵。
根據《意見》,浙江省、市、縣分級建成三級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庫,要求市、縣兩級分別在今年底和明年底前建成,并設立辦公場所,落實經費保障。同時,建立七大機制,包括聯絡協調機制、委托事項申報機制、委托事項逐級受理機制、委托事項交辦機制、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力量調度機制、委托事項辦結反饋機制和跟蹤評價機制,從而構建出黨委領導、部門配合、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參與的一體化、閉環式的工作格局。
《意見》明確,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制度是浙江省法學會系統參與“法助共富、法護平安”專項行動的重要載體,要將其打造成法學會特色服務品牌。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意見》要求,建立健全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工作成果案例庫,及時總結宣傳推廣典型經驗,將該制度實施列入平安建設考核評價,適時出臺具體考核評價辦法。”徐宜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