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隨著人社部等五部門聯合下發的《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及相關配套政策的密集出臺,個人養老金制度正式進入落地階段。個人養老金的定位是什么?將對我國構建多層次養老金體系帶來哪些影響?未來如何發展?這些問題都亟待前沿理論進行探索與解答。
昨天,由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指導、華東師范大學主辦、華東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承辦、廣發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協辦的“個人養老金發展與多層次養老金體系構建高峰論壇”在上海舉行,這是實施辦法公布后首次關于個人養老金的全國性專題學術研討會。論壇現場,十多位學者、業界人士圍繞個人養老金發展與多層次養老金體系構建做出分析和展望。
為積累個人養老財富開辟新路
“個人養老金是一種制度創新,呼應了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規范財富積累機制,為我們積累個人養老財富開辟了一條新路。”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指出,在期待個人養老金推行的同時,需要理性思考如何發展好個人養老金。
復旦大學教授、華東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學術委員會主任袁志剛認為,在老齡化困境下,我國面臨勞動力供給不足和大量銀發產業需求的宏觀經濟挑戰。養老金融有助于多層次資本市場和多樣化金融需求的形成,能夠推動金融供給側改革,對我國養老體系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對金融體系規模和結構有著深遠影響。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西南財經大學教授林義指出,加快推進多層次、多元化的養老保障體系建設是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積極應對老齡化的必要之舉。政府應強化基本養老保險“保基本”的責任,探索加快發展補充養老保險的動力機制,健全個人養老金制度的運行機制和政策協同等,對發展中的制度約束、環境約束、社會心理行為約束等問題進行跨學科集體攻關。
存在激勵作用不足等問題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浙江大學教授金維剛分析了我國目前養老保險體系三支柱現狀和問題:第一支柱“一枝獨大”,第二支柱發展失衡,第三支柱“一棵幼苗”。他指出未來個人養老金市場可能存在參與率低、稅收優惠力度和激勵作用不足、個人投資選擇有限、存在投資風險等問題,建議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促進企業年金與職業年金協調發展,發展完善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
“我國第一支柱的繳費率過高,抑制了第一支柱本身的發展。”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南通大學教授左學金提出,可以在降低第一支柱繳費率的基礎上,實現全國統一籌集資金和運行管理;允許部分低收入勞動者“少繳少得”。同時,在個人養老金方面,目前的延稅優惠對部分人口缺少激勵作用。建議增強中低收入勞動者參與個人養老金的經濟激勵,提高我國經濟競爭力與養老金資產的投資回報率。
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原副局長鮑淡如建議,第三支柱推開方式應施行“行政+市場”模式,需要全面分析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的情況,廣泛發動社會力量參與和推動第三支柱,支持第三支柱產品創新,將金融行業經驗逐步融入個人養老金制度和政策中。
未來可考慮打通二三支柱
如何促進養老金高質量發展?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常務理事、清華大學楊燕綏指出,養老金高質量發展要遵循公平性、效率性、可持續性三大原則。我國養老金體系與時俱進,結構合理,但公平、效率和可持續性遭到挑戰。因此,合并二三支柱的管理將是一種趨勢,建議降低中小民營企業和靈活就業人員的統籌賬戶繳費;加強定點服務銀行準入和監管。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魯全分析了個人養老金制度構架中的個人賬戶、稅收優惠政策、參保對象等方面的若干重點問題,提出多層次養老金的發展需要理論重構。他也建議建立二三支柱之間的打通機制,構建以共同富裕為指向的多層次養老金體系。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理事、華東師范大學教授路錦非提出,人口因素是養老金體系發展的底層動力。目前我國養老金三支柱體系發展不平衡,養老金三支柱之間協同性不足。為此,養老金融需要全面助力三支柱養老金的發展,成為三支柱協同發展抓手。“建議實行個人賬戶制改革,以個人養老金個人資金賬戶為依托向第二、第一支柱依次擴展打通,形成基于個人的唯一養老金賬戶,使三支柱協同發展,匯聚積累養老資金,提高規模優勢。”
浙江大學教授何文炯、上海財經大學教授汪偉等學者以及多位金融界人士也做了交流發言。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桂世勛做閉幕致辭。據悉,本次論壇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會議形式,來自政界、學界、業界的60多家單位的200余名學者參與線下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