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回放
入職補貼數萬、提供免費住宿……在老齡化背景下,養老成為名副其實的朝陽產業。但當前,我國養老體系面臨“吸引不來年輕人、年輕人來了留不住”的問題,迫切需要加大人才供給。不少地方紛紛發布促就業新招,在養老賽道上演“搶人大戰”。
主持人語
目前,我國已經正式進入老齡化社會,其對宏觀層面的社會經濟、中觀層面的養老行業,以及個人層面的職業選擇,都產生了影響。部分年輕人摒棄傳統擇業觀念,大膽地投身養老行業,上演了一幕幕“朝陽”守護“夕陽”的溫情故事。對于此舉,到底應該怎樣看?養老行業是否真的值得年輕人義無反顧地奔赴?應對老齡化社會,年輕人和高校還可以做些什么?
青年說
養老服務模式創新實現“老少雙贏”
近日,浙江杭州濱江區推出“多代同樓”陪伴型養老項目,相關養老機構正在招募第三批陪伴者。通過申請的陪伴者每月只需達到10小時的老人陪伴時間,并交納每月300元的管理費,就可以入住這家養老機構。
這樣的“陪伴入住”模式既能滿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又可緩解年輕人的住房問題,對雙方的現實訴求都有良好回應。
從群體支持理論角度來說,這種“多代同樓”的養老陪護模式可以在月度陪伴中建立親密伙伴關系,事實上在青老群體間形成了良性社區網絡。年輕人能夠為老人提供切實幫助和情感滿足。同時,每月10小時的陪護既不會占用過多休息時間,又能獲得一個調節自我的慢節奏生活機會。
從社會和諧建設層面來看,年輕人進入養老行業促進著老齡化語境下兩個群體間的相互理解。獨特的陪護經歷會促使年輕人對老齡化問題產生更深的思考,一定程度上帶動更多人尊老敬老。年輕人的陪伴則為老人的晚年生活增添亮色,彌補情感空缺。在相處過程中,年輕人并非單純的“服務者”,同時也是“學習者”。兩代群體的溝通促進著生活經驗的交接傳播,老人的閱歷相對豐富,對青年來說也是一筆寶貴財富。
陪護型養老將年輕群體納入考量體系,既解夕陽“孤獨”,又為朝陽“紓困”,成為養老服務模式的有益探索,也讓我們關注到青春力量注入養老行業的雙贏態勢。在這種雙向、交互的陪伴中,“少長咸集”的和諧場景正徐徐搭建,這樣的“老少雙贏”也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