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假期,醫美都會小熱一把,有些醫院和機構甚至需要預約、排號。全年來看,醫美的市場規模也在逐年遞增。咨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提供的數據顯示,2015~2019年非手術類醫美項目的規模復合增速為24.6%,手術類醫美項目增速為21.2%;預計2030年,我國醫美市場規模有望達到6382億元。
醫美行業亂象依舊
自上世紀80年代末引入中國以來,醫美迅速發展成一個立體產業。2018年,我國醫美市場規模接近2000億元;2019年成為全球第二大醫美市場。“綜合來看,中國醫美市場的規模和增速在全球都名列前茅,行業整體水平在國際上也屬頂級。”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教授楊欣告訴《生命時報》記者,“上世紀90年代,韓國專家來我國學習時都會驚嘆,他們一年碰不到一例的手術,我們一天就能做好幾臺!”我國醫美市場的細分領域也在持續創新,新技術、新產品不斷涌現,外科手術則向著更適合亞洲人的方向突破。“技術過硬會逐漸得到世界的認可。當下,有許多久居國外的人會回國接受手術,這就是趨勢。”
然而,與全球醫美市場相比,中國醫美消費的滲透率還較低,且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
醫生水平參差不齊。醫美涉及眾多學科,需要醫生或技術人員具有足夠的實踐經驗和專業知識,但行業魚龍混雜,部分從業人員甚至存在非法行醫等情況,導致各類事故時有發生。
網絡信息真假難辨。許多人傾向于在網絡上了解相關知識、選擇醫療機構,但網絡信息可能存在夸大宣傳甚至虛假宣傳等問題,對消費者造成誤導。
醫美項目價格混亂。部分醫美機構虛報價格,消費者難以提前“貨比三家”,再加上從業者和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導致消費者常會稀里糊涂地花掉一大筆錢,高價醫美、天價醫美事件頻頻發生。
輕醫美受年輕人追捧
“國內醫美市場處于快速增長期,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重點領域已有所傾斜。”楊欣說。相關行業報告指出,以光電、注射類消費為主的皮膚美容市場大幅增長,是醫美“破圈”的重要推動力之一。
《2021醫美行業白皮書》顯示,2021年非手術類消費市場在整個醫美市場占比49.2%,光電類項目是其中最受歡迎的項目;20~30歲是輕醫美的主要消費人群,占比高達63.4%。湖北省武漢市某整形機構的工作人員王女士告訴記者:“來做醫美的大學生和高中生居多,年齡小的還有十三四歲的。”據艾媒咨詢預測,2023年,中國輕醫美市場用戶規模將達2354萬人,較2020年增長55%。
輕度醫療美容(簡稱輕醫美)是一類非侵入性的醫學美容方法和技術。其通過較輕度的治療方式改善皮膚質量、提升外貌美感,主要包括激光美容、微針美容、超聲刀美容、光動力美容等,與傳統醫美方法相比操作更簡便、恢復期更短、風險也更低。從市場需求看,近幾年消費者最希望解決美白嫩膚、保濕補水、緊致抗衰等肌膚訴求,而大多數機構均能提供的光子嫩膚、超聲炮、熱瑪吉、水光針等項目,正是針對上述需求所設。過去更受歡迎的雙眼皮手術、祛眼袋手術、隆鼻、隆胸等手術類醫美項目已不再占據主流。
行業美譽度有待提高
科技發展為醫美行業提供著源源不斷的動力,但在蓬勃發展的過程中,市場亂象、技術規范不統一等問題依然頑固。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會長郝德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國內醫美機構滲透率相對較低,一方面是因為國內醫美市場起步比較晚,其二是非公立醫療機構無法讓老百姓放心,行業規范化有待提升。
“口碑美譽度低是全國非公立醫院普遍存在的問題。”郝德明說。據報道,國內醫療美容行業90%以上是非公立醫院,公立醫院僅占不足10%,且大部分集中在一二線城市。“突破口碑差、專業化程度低等瓶頸,離不開對行業的‘嚴監管’。”楊欣強調,這需要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打破患者和專業醫生之間的信息差。另外,非公立醫美機構應加強對醫務人員和相關從業人員的專業教育培訓,從專業知識、臨床技術到法律法規都不能放松。
欣慰的是,近年來,國家對醫美行業的管控愈發嚴格。“從行業政策和消費者意識來看,醫美行業在逐漸正規化。”楊欣說。
首先,醫美機構的審核門檻提高了。2018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組織并籌建了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整形美容專業質控中心,對全國整形美容質量進行整體監控和評價,推動各地完善整形美容專業質控組織體系。
其次,對醫美廣告的管控加強了。2021年11月,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醫療美容廣告執法指南》,對醫美廣告的相關概念、監管重點等給出了詳細指引,禁止制造“容貌焦慮”、嚴厲打擊虛假宣傳、整治各類醫療美容廣告亂象。
最后,對自媒體平臺醫生的入駐把關更嚴了。醫生入駐各平臺,不僅需要提供醫學專業背景、執業證書等相應資質證明,還必須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嚴守患者隱私。
“相信未來更多人能獲得更高質、便捷、價廉的醫美服務。”楊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