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以及個體生命周期的逐步延長,養老問題尤其是失能老人的養老問題,越來越成為一個困擾社會各界的普遍性難題。近年來,類似的報道時常見諸報端并引發輿論共鳴,叩問著整個社會的養老保障體系建設進程。就北京而言,雖然近年來在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但隨著民眾對“老有所養”期望值的不斷提升,這一問題也在引起更大范圍的討論與關注。
為此,新京報特別推出《醫養之路——北京失能老人養老調研》專題報道,試圖發現北京針對這一問題在探索解決過程中所遇到的梗阻,并探討具備可行性的解決方案。
據民政部門統計,北京市戶籍人口中有26.6萬重度失能失智的老年人。如此龐大的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群體的養老、就醫等復雜問題值得各方面予以重視。而與能自理的老人不同,失能失智老人往往需要更專業的照料和更長期的醫療服務。
在新京報的報道中,一些長期照護失能失智老人的受訪者就提到了“家屬很難給老人專業的醫療照護”這個難題。但與之相對應的是,目前,市場上能提供完善、持續醫療服務的養老機構仍占少數,且大部分養老機構受經營成本、生活環境等因素影響選址于郊區,而優質的醫療資源卻往往聚集于市中心。加之具備專業醫療能力的養老機構所需的經濟成本更加高昂,很多普通家庭難以負擔高昂的費用,這樣的現狀讓照護失能失智老人陷入了更大的困境之中。
一方面,是具備專業醫療能力的養老機構市場供給不充裕、空間配置不合理的困境,另一方面,民眾針對失能失智老人進入專業醫養機構的昂貴成本又難以承擔。如何擺脫這樣的兩難境地,困擾著每一個有失能失智老人的家庭。
時下,為方便老人就醫,同時節省養老過程中的經濟成本,不少人選擇居家養老模式。然而,這一模式對家人的精力與專業要求極高,尤其是需注意日常照護過程中的細節問題,“24小時”照護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了必要條件。但對于忙碌于日常生計的“年輕人”而言,類似的照護模式可能會令其“家庭與工作難以兼顧”,報道顯示,有的不得不為此放棄工作,循環往復之下,家庭經濟壓力變得更大。
值得注意的是,失能老人的心理問題也是日常照護過程中需要特別關注的問題,老人在被照護的過程中同樣需要尊嚴,需要把每一個日子過得體面些。對每一個人而言,失控的生活都是令人難以接受的,即便是失能老人。因此,針對失能老人的日常照護,也要特別注重老人對日常生活的參與感和對自己身體行為的掌控程度。
此外,從我國的社會人文背景去看,在很多人的觀念里,“沒兒沒女、兒女不管的老人才會住在專門的養老機構。”現實中,這類觀念在很多地方甚至占據主流地位。因此,如何進一步消除老人選擇養老機構養老的“恥感”,如何改善整個社會層面對現代化養老服務體系的評價風向,就成了一項相當重要的工作。
當然,除了固有觀念的影響,一些老人對選擇養老院的部分擔憂也并非沒有道理。比如,有老人及其家人就“擔心養老院的護工虐待老人”,以往這樣的案例并不鮮見。就此去看,要想去除老人的類似隱憂,顯然需要進一步提高養老機構專業化、精細化的服務水平,同時加強對養老機構的常態化監管,提升養老機構日常運作過程中的透明度。
必須要正視的是,當前,我國的養老保障體系建設中,針對失能老人的養老保障體系建設依舊任重而道遠。因此,未來一段時間內,如何依據現狀及時出臺更為精細化的政策舉措;如何在盤活既有的公共醫療養老資源的基礎上,克服養老機構的醫療人才供給難題,盡快打造更具普惠性質的適老化社會保障體系;如何讓市場化的養老、醫療服務進一步深耕這一領域,讓市場發揮更為有效的作用,都需要漫長的時間去探討、摸索和實踐。而在打造普惠性醫養模式、讓市民“買得起”“用得好”的同時,還需注重市場規律,避免通過單一行政手段限價等舉措傷害市場化養老機構的積極性。
總而言之,這些在實踐中發現的共性問題就像一個個明晃晃的“問號”,拷問著整個社會公共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水準。而每一個“問號”的背后,都可能牽涉成千上萬的家庭,因此,人們期待這些“問號”盡早被拉直。唯有如此,才能讓子女與老人早日告別那些因為養老而產生的“手足無措”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