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12日是“世界關節炎日”。關節炎是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也是“世界頭號致殘性疾病”。目前在全球范圍內,關節炎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以骨關節炎最為常見。最近,一項發表于《柳葉刀·風濕病學》的研究發現,1990年,全球骨關節炎患者數量為2.56億,2020年這一數字猛增至5.95億,30年間增幅高達132%。照此趨勢,到2050年,全球預計有近10億人受骨關節炎困擾。
膝關節最易受傷
骨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軟骨損害為主,并累及整個關節組織的常見關節疾病。最新發表的這項大型研究由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主持,納入1990~2020年204個國家和地區骨關節炎患者數據,研究不僅發現骨關節炎患者數呈幾何上升趨勢,同時發現患病率隨年齡的增加而升高。2020年,25~49歲人口患病率為2983.5/10萬例;50~69歲為23237.2/10萬例;70歲及以上為38418.9/10萬例,且骨關節炎是該年齡段老人致殘的第七大原因。
膝關節是最常見的骨關節炎發病部位。研究顯示,1990~2020年間,膝骨關節炎、髖骨關節炎、手骨關節炎和其他部位(主要指肩部和肘部)骨關節炎患病率分別增長56.9%、55.8%、69%和56.3%。預計到2050年,膝骨關節炎患者將增加74.9%達6.42億人,髖骨關節炎患者將增加78.6%達6260萬人,手骨關節炎患者將增加48.6%達2.79億人,其他部位骨關節炎患者將增加95.1%達1.18億人。另外,骨關節炎的患病率存在性別和地區差異。研究稱,女性患病率明顯高于男性,占比達61%;全球骨關節炎患病率排名前三的是亞太地區(8.6%)、北美地區(8.43%)和東歐地區(7.93%),其中美國是患病率最高的國家(8.69%)。
《柳葉刀》這一針對全球的研究結論,與我國的臨床現狀基本一致。在我國,關節炎發病率持續上升,且呈年輕化趨勢。綜合各項研究,我國八成老年人至少患有1種慢性病,其中關節炎患病率排名第一,高達43.7%;約1/3關節炎患者為中青年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賈璞對《生命時報》記者表示,在骨科門診中,骨關節炎病人占比很高。人們健康意識的提升、影像檢測技術的進步等,使更多病例的發現時間比以前提前不少,這也是骨關節炎“高發”的重要原因。在這項最新研究中,手部、肘部、肩部等骨關節炎患病率增速顯著,一方面是因為之前這些部位很少被納入相關研究范圍;另一方面,現在人們長時間刷手機、看電腦、操控鼠標,都會對相應部位產生不良影響。
肥胖是重要風險因素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骨關節炎患病率急劇增長,主要歸因于老齡化、肥胖流行和人口增長。其中,肥胖的影響日益增加,1990年有16.1%骨關節炎患者是由體重超標導致,在2020年這一比例增至20.4%。賈璞補充道,除上述因素外,運動不當和不良生活習慣也是關節炎高發的重要致病因素。
“日常診療中,患關節炎的老人確實居多。”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陳及非說,骨關節炎是一種老化、磨損、退變性疾病。原本,人體骨關節有軟骨起保護和緩沖作用,避免骨關節間直接摩擦。每當關節改變角度,軟骨間都會摩擦,導致關節軟骨變薄。隨著年齡增長,關節軟骨會逐漸磨光直至骨質外露。這時,骨關節間直接摩擦會導致疼痛和不適,引發骨關節炎。
陳及非介紹,超重與膝關節炎高發有關。與髖關節等其他承重的下肢關節相比,膝關節周圍肌肉含量偏少,導致其穩定性差。再加上,膝關節本身活動幅度大,體重超標會使膝關節負重增加,加劇其磨損,誘發膝關節炎。
“在臨床上,因運動不當導致的關節炎病例也在增加,這在年輕人中更常見。”賈璞說。近年來,隨著運動健身越來越受重視,登山、長跑等高強度運動吸引很多人參與其中,同時足球、籃球等強對抗性運動更是深受年輕人喜愛。如果運動不得法,比如熱身不足,姿勢不正確,運動時間過長、頻次過高,或者因強對抗撞擊關節等,都會導致關節異常運動,進而引發關節炎。這其中,膝、髖等負重較多的關節“最受傷”。
此外,關節炎的其他致病因素還包括不良生活習慣。比如夏天喜歡吹冷氣,下雨時出門不撐傘等。陳及非表示,人體關節處尤其是膝關節脂肪和肌肉較少,保溫、防潮作用弱。若長時間處于陰冷、潮濕環境,易引起局部血管收縮,使得關節腔內滑膜滲出,引發炎癥,從而加重軟骨磨損,加速退變。
呵護關節五點著手
關節炎被稱為“世界頭號致殘性疾病”,若不及時干預、不保護關節功能,可能致殘。一方面,關節炎患者行動能力減退、活動減少,可能導致其心肺功能受損、肌肉萎縮等。隨著病程發展,患者關節會逐漸畸形,甚至導致終身殘疾。另一方面,研究表明,約47%的關節炎患者合并其他慢病,比如糖尿病、冠心病。陳及非說,關節炎導致的慢性疼痛和功能障礙,使很多老人行動不便,與外界接觸減少,可能增加其抑郁風險。關節炎造成的負面影響還不止于此,患者在健康受損的同時,醫療和養老成本隨之增加。據統計,骨關節炎的醫療花費占各高收入國家國內生產總值的1%~2.5%。比如,2016年骨關節炎在美國的醫療支出達800億美元。
好在人們通過早期保護,可延緩、減輕關節老化進程。特別是那些早早被關節炎“盯上”的年輕人,更要從現在起糾正不良生活習慣、堅持科學鍛煉、進行必要的減重。
兩位專家建議,可從五個方面著手保護關節。第一,關注體重。控制體重應把握兩點:一是理想體重計算,二是體脂率控制。建議大家通過合理飲食加運動的方式,將體重指數[BMI=體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控制在18.5~23.9之間,減輕關節負重。第二,不做傷關節的動作。反復下蹲、站起對關節磨損最大;跪著擦地相當于膝部關節軟骨直接壓到地上,可能導致膝蓋無法伸直,無法起身;長時間伏案,易使肌肉僵硬,從而降低對骨骼的保護,應每隔30~40分鐘進行簡單的牽拉放松。第三,科學運動。登山、爬樓等會加重膝關節磨損,因此強度、頻次不宜過高;可多選擇不負重的運動,如游泳、騎自行車等,分散關節處的重量;運動前要先熱身,避免關節、韌帶、肌肉受損。第四,適度保暖。夏季空調溫度不宜開得過低、時間過長;秋冬時節,盡量少穿露出膝蓋的裙子、短褲,必要時可佩戴護膝保暖。同時,要謹防“過度保暖”,比如盲目使用護膝,因為箍緊膝部會阻礙膝關節周圍血液循環,容易引發炎癥。第五,女性慎穿高跟鞋。高跟鞋會讓身體重心前移,增加膝關節壓力,破壞關節軟骨組織。
陳及非提醒,有幾類人需重點注意預防關節炎。一是商場售貨員、迎賓人員、快遞員、建筑工人等,他們在工作時往往需長時間站立、跑動。二是海鮮市場工作者等,他們常處于濕冷環境中。在日常生活中,一旦發現下蹲、爬樓梯時出現膝蓋疼痛,需警惕是否與關節炎有關。當下樓時不適感比上樓更明顯,一般屬于膝骨關節炎早期癥狀,應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