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部等五部門發布了首批63個全國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名單。在文化和旅游部產業發展司的指導下,各試點區縣通過挖掘鄉村特色文旅資源,打造鄉村特色產業板塊,豐富當地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進而推動鄉村的全面發展。
廣西巴馬,山青、水秀、洞奇、物美、民淳、人壽,是“上天遺落人間的一片凈土”,也是國際長壽養生旅游勝地、廣西大健康產業龍頭基地和“深圳巴馬大健康合作特別試驗區”。近年來,巴馬發揮“康養+”帶動作用,大力挖掘壯瑤文化、長壽文化,扎實推進“文化+旅游+康養”深度融合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產業提質,打造鄉村發展增收路徑
“我們幾家人組團來巴馬,這里空氣好、景色好,蔬菜、水果也特別好吃。在巴馬,睡眠變好,胃口好,精神頭十足,感覺自己變年輕了。”在巴馬百鳥巖景區的游船上,來自北京的60多歲的張先生興奮地說,他們特別喜歡百鳥巖,這里有幾億年時光雕刻的杰作鐘乳石,巖洞中千姿百態、水碧石凈,伴隨著游船的前行,可以看到明暗交替、光影變幻的奇觀,還會與相向而行的游船上的其他游客互打招呼、互道祝福。
近年來,巴馬積極走生態路,打文旅康養牌,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資源。巴馬瑤族自治縣黨委常委、副縣長呼其日和表示,近年來,巴馬努力推動地方旅游由單一景區景點的觀光游向融合大健康的康養旅游轉變,依托康養產業,巴馬旅游業取得了快速發展,以龍年春節假期為例,巴馬接待游客42.537萬人次,同比增長40.04%,實現社會旅游總消費2.569億元,同比增長38.22%。
龍洪村駐村第一書記高俊濤說:“巴馬獨特的生態資源和長壽養生資源吸引著大量‘候鳥’人群前來旅游和養生,讓生態康養旅游業成為巴馬發展的主導產業。”
“我是聽朋友介紹來巴馬旅居的,來了就愛上了這里,每天都會來到百魔洞,或閉目休養,或做運動、跳廣場舞。百魔洞的月票很方便,每天進景區的次數不受限制。”來自遼寧盤錦的70多歲的何女士在巴馬療養旅居了一段時間,巴馬的地磁、土壤、水、空氣和陽光讓她心曠神怡。巴馬瑤族自治縣文化廣電體育和旅游局局長黃榮娟說:“在巴馬,旅居游客多數會選擇在百魔洞周邊的村莊租房或購置房產,盤陽河畔也經常能見到旅居游客唱歌、跳舞、鍛煉的身影。”
巴馬縣堅持把生態康養旅游業發展和鄉村振興同步規劃、同步推進,通過黨建引領、輻射帶動、建立利益鏈接機制等舉措,文旅產業逐步成為巴馬群眾增收致富、開啟幸福生活的“金鑰匙”。
高俊濤介紹,通過整合村屬自身的區位優勢、生態優勢、山水景觀優勢、民間禮俗和文化優勢等,巴馬鄉村打造了以觀光旅游、短期旅居、高端康養、研學游學、特色民俗觀禮等為主體的產業綜合體,配套帶動特色農業、林品采集業、康養產品加工業以及餐飲、民宿等服務業,以產業開發帶動年輕人回鄉創業、就業,推動鄉村振興事業向縱深、持續、健康發展。
文化賦能,拓展鄉村發展新路徑
做好核心景區“點”、串好特色主題“線”、鋪好鄉村旅游“面”……在生態自然環境基礎上,巴馬以長壽養生文化為核心,融合自然生態文化、少數民族民俗文化、康養美食文化、紅色文化等,以“康旅融合、文旅融合”為兩大抓手統一布局,充分發揮文化賦能作用。
依托長壽文化、瑤族文化、山水文化、農耕文化等,巴馬打造了一批凸顯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產品,同時,以盤陽河景區、水晶宮景區、洞天福地景區等景區為重點,深度挖掘、創新文化體驗方式。2023年4月,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支持下,中央歌劇院演員和巴馬當地演員同臺獻藝,在水晶宮內舉辦別具風格的山洞音樂會,或氣勢恢宏,或婉轉悠揚,或熱烈歡快,在視覺和聽覺上給予觀眾強烈的震撼感和體驗感,奉獻上一場精彩紛呈的藝術盛宴。
巴馬創新手工刺繡等非遺技藝體驗方式,打造了祥蘭村周羊屯、彩鄉村六勤屯等7個特色民俗體驗村,進一步保護巴馬文化資源,構建起巴馬文化體驗產品體系。在巴馬新民社區六能安置點,以瑤族非遺資源及巴馬民俗文化為依托,以巴馬福壽文化為創意核心,打造集產品研發、現場制作、展示展銷、培訓體驗、參觀接待、文化交流、電商直播等功能于一體的壹秋堂非遺工坊,研發出快樂壽星玩偶、福壽巴馬藝術手提袋、瑤族銅鼓紋多功能手包、福壽巴馬民族風瑤藥養生槌等文創產品,帶動易地扶貧搬遷群眾靈活多點就業,助力鄉村文化振興、產業振興和人才振興。
新民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蘭詩豪介紹,2022年9月啟動以來,壹秋堂非遺工坊采用“培訓+訂單+新手藝人”的發展模式,帶動周邊居民就業30人到50人,滿足搬遷群眾就近就業和照顧家庭的雙重需求。該工坊“培育新農村手藝人”項目入選第三屆全球減貧案例最佳案例名單,工坊入選2022年“非遺工坊典型案例”名單。
創新方式,激發鄉村發展新活力
巴馬深挖文旅資源,加快長壽文化與養生食品產業、康養旅游產業、文化創意產業、文化會展產業等領域深度融合,催生新業態。
利用農業資源和仁壽文化資源,巴馬平林村打造了集農業觀光、農耕體驗、休閑娛樂于一體的旅游基地,拓展了五星級鄉村旅游區仁壽鄉舍的旅游業態;通過功能性流轉、創意化改造,引入電影院、特色餐廳等全新業態,巴馬縣油脂廠老舊廠房得到有效盤活;實施青石板鋪裝及河道整治、墻體彩繪等項目,巴馬特色街區花噠街綜合環境得到優化,持續支持非遺工坊項目、花噠食府等文旅項目運營,為把花噠街打造為特色文化產業街區打下了基礎。
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文旅融合研究中心主任宋存洋認為,消費者對巴馬康養旅居度假十分熱衷,巴馬應在現有主要依賴自然條件的傳統康養方式的基礎上,引入和培育科技企業,創新康養模式,從而使巴馬的康養體驗更先進、更科學。同時,通過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為消費者提供形式多樣的文化和旅游消費體驗內容,并不斷完善配套服務體系,使消費者在巴馬不僅可以享受健康生活,更能體驗全方位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