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體重
世界防治肥胖日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
每年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柳葉刀》雜志發布的一項新研究表明:2022年,世界有超10億肥胖人群。縱觀全球,自1990年以來,成年人肥胖癥人數增加了一倍多,5-19歲兒童和青少年肥胖癥人數增加了三倍。數據還顯示,2022年,全球43%的成年人超重。
我國居民肥胖率呈上升趨勢
我國與全球許多國家一樣,面臨著與肥胖有關的重大挑戰。根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 年)》顯示,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別為34.3%、16.4%,其中18~44 歲、45~59歲和60歲及以上居民肥胖率分別為16.4%、18.3%和13.6%,我國居民肥胖率呈上升趨勢。
肥胖不但導致較高的過早死亡風險,還與各種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相關,包括2型糖尿病、腦卒中、冠心病、高血壓、呼吸系統疾病、骨關節炎和膽結石等。肥胖甚至還與多種腫瘤的發生相關。
肥胖是一種復雜的慢性疾病。要解決肥胖問題,不能簡單地認為是平衡能量攝入和消耗的數學題。
健健
康康
怎么知道自己算不算肥胖呢?
01
胖不胖,誰說了算?
預防肥胖,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肥胖,什么是健康體重。一個人是不是肥胖,并不單純由體重說了算,目前最常用的一個指標就是身體體重指數(BMI)。
BMI=體重÷身高2
(體重單位:千克;身高單位:米。)
我國健康成年人(18~64歲)的BMI正常范圍是18.5~23.9kg/m2,BMI≥24kg/m2為超重,BMI≥28kg/m2為肥胖。65歲以上老年人的體重和BMI不宜過低,在20.0~26.9kg/m2之間更為適宜。
兒童青少年可使用衛生行業標準《學齡兒童青少年超重與肥胖篩查(WS/T 586—2018)》提供的不同性別、年齡的BMI判斷標準來判斷。
但BMI并不能充分反映出身體脂肪分布,如皮下脂肪、內臟脂肪和異位脂肪。這些脂肪分布信息可以通過影像技術量化,或以腰圍作為指標指示中心性肥胖(腰圍標準如圖)。
還有一些人BMI和腰圍都是正常的,但由于身體肌肉和脂肪的比例失調,造成體脂率超標,做到健康體重,這類人群不僅需要減脂,還需要增肌。
健健
02
合理膳食
控制總能量攝入和保持合理膳食是體重管理的關鍵。
01
鼓勵主食以全谷物為主,至少占谷物的一半,適當增加粗糧并減少精白米面攝入。
02
保障足量的新鮮蔬果攝入,蔬菜水果品種多樣化,但要減少高糖水果及高淀粉含量蔬菜的攝入。
03
動物性食物應優先選擇脂肪含量低的食材,如瘦肉、去皮雞胸肉、魚蝦等;應優先選擇低脂或脫脂奶類。
04
避免吃油膩食物和過多零食,少食油炸食品,少吃鹽;盡量減少吃點心和加餐,控制食欲,七分飽即可。
05
盡量采用煮、煨、燉和微波加熱的烹調方法,用少量油炒菜。
06
適當減少飲用含糖飲料,養成飲用白水和茶水的習慣。
07
進食應有規律,不暴飲暴食,不要一餐過飽,也不要漏餐。
不要單純采取限制谷類主食攝入量來降低每日總能量攝入,減少總的食物攝取量時,應當以限制和減少脂肪攝入量為主。
健健
康康
在合理膳食的基礎上,還要配以充足的身體活動哦!對于體重管理來說,合理膳食和科學運動并重,不能因為食物攝入減少就降低運動量,也不能因為運動量增加而多吃!
03
身體活動
積極充足的身體活動是增加身體能量消耗的基礎。科學有效地身體活動不僅能通過增加能量消耗,調節機體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代謝,養成不易發胖的體質等途徑達到減重效果,還能愉悅身心,促進健康。
01
參加身體活動前需了解患病史及家族病史,評估身體狀態,制定運動方案,同時兼顧耐力訓練和力量訓練。運動減重貴在堅持,選擇和培養自己喜歡的、適合的運動方式、強度和運動量,持之以恒。
02
把天天運動融入日常生活,盡量創造更多的活動機會,選擇身體活動較多的形式以替代節省體力的狀態,如鼓勵人們在1公里距離內使用步行替代坐車;短途出行騎自行車;提前一站下車后步行到目的地;步行上下5層以內的樓梯以替代乘坐電梯等。
03
鼓勵成年人每周進行3次以上、每次3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運動,或者累計150分鐘~300分鐘中等強度或75~150分鐘高強度身體活動。每周在隔日的2~3天,建議進行肌肉力量練習,肌肉力量練習可以強健骨骼和肌肉,改善代謝健康和保持健康體重。
康康
積極鍛煉身體不僅有助于體重管理,還有改善睡眠質量、調節心理健康和提高免疫力等好處。帶動家人一起,將身體活動融入日常生活中,掌握運動技能,少靜多動,減少久坐,保持健康體重,預防肥胖!
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預防控制指南(2021),根據BMI、腰圍的篩查標準,針對不同的個體/人群的體重管理,給出了不同的防治措施和流程,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健健
△超重和肥胖防治流程
一起努力,踐行健康生活方式,預防肥胖、擺脫肥胖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