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4日,由易居克而瑞、克而瑞漾美主辦的,第六屆地新引力峰會康養專場論壇在上海成功舉辦。非常榮幸邀請到全國老齡辦原副主任、復旦老齡研究院副院長吳玉韶教授,演講主題為“迎接康養產業發展的新時代”,讓我們一起回顧下精彩演講。
全國老齡辦原副主任、復旦老齡產業研究院副院長 吳玉韶教授
很高興參加康養產業論壇,根據會議的要求,我給大家做一個迎接康養產業發展新時代的專題演講。
剛才丁總講了,未來康養產業會遇到新的機遇期,今天講兩個觀點:一個是康養產業迎來重要的機遇期;第二個是練好內功,抓住康養產業的機遇期。
機遇方面,我想主要講三大機遇:一個是政策機遇,第二個是轉型機遇,第三是需求的機遇。
第一個是政策機遇。康養產業被我們兩大國家戰略支撐著,一個是健康中國,一個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所以康養產業就是我們講的“國之大者”。去年這一年我們稱之為老齡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因為去年一年出臺了大量的重磅文件,都是歷史上沒有過的。比如說,時隔十年以后,國務院召開老齡工作會議,時隔二十一年以后,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國務院印發《“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把積極培育銀發經濟列為新時代老齡工作的五大任務之一,這是從來沒有過上升到這么一個高度。
第二個是經濟轉型的機遇,康養產業是構建經濟發展新格局的處女地。中央提出要構建國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雙循環經濟發展的新格局。“新格局”里面擴大內需是戰略基點,我們要由制造大國向消費大國轉型,國內消費是經濟最大的驅動力,特別是康養消費是國內消費的處女地。國家發改委講的三個大宗消費是汽車、住房和康養,我們知道汽車和住房市場趨于飽和,唯有康養應該講是一個處女地。
第三個機遇,需求機遇。老齡化會催生新的產業,國際經驗表明一個國家和地區進入到中度老齡化社會,或者社會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康養產業就會進入到爆發期。按這樣的標準,我們“十四五”時期就已經進入到中度老齡化社會,人均也超過了1萬美元。尤其是“十四五”是我們國家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的第二個人口增長的高峰,從今年開始,每年都將增加一千萬以上的老齡人口。所以“十四五”預計會比“十三五”增加1.5倍的老年人。尤其需要特別強調的,這不僅僅是數量增加,更重要的是結構的轉變。我們講新生代的老年人,我畫了一個畫像,不僅有消費實力,最關鍵的是有消費意愿。而且很重要一個特點,我們過去中國的老年人都很好,不為自己消費,愿意為子孫消費,但是新生代老年人開始注意為自己消費,有時尚品質的追求,有獨立個性的特質,也有運用信息化的能力。
康養“康”在前,所以健康服務業是最大的產業,包括健康服務業、養老服務業、康養制造業、康養宜居業、康養文化業、康養金融業。特別是健康領域,應當講我們從產業角度去開發的很少,我們現在很大的誤區是把健康等同于醫療,其實健康不等于醫療。另外一個很大的誤區,衰老和衰弱不等于疾病,但是我們幾乎都把它當病看。其實很大程度上衰老、衰弱的時間更長,但我們更多關注的是失能和臨終。這些誤區和問題更多需要靠產業來推動,尤其是健康管理業。
我們現在做的很多健康管理還是一個淺表性的健康管理,真正的健康管理是全方位的全要素的健康管理,這種意義上的健康管理政府是很難做到的,只有從產業角度來做。為什么?哈佛大學的研究表明,慢性病患者很難遵循最佳治療方案的原因是人都存在著懶和僥幸的心理。例如你慢病到醫院里看病,2、3分鐘掛個很貴的專家號,給你兩三句話叫你遵醫囑,其實回家以后基本上不太可能遵醫囑,所以真正的健康管理只有用市場化的手段,尤其是信息化、互聯網、人工智能。未來真正的健康管理我的預計是會形成一個非常大的產業,而且只有產業能做,政府部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公立醫院很難做全方位、全周期、全要素的健康干預,所以說這個市場還是非常大的。
健康管理最主要是要解決付費問題,我們不要期望從老年人身上付費,我們期望政策付費、保險付費,更希望子女付費,只要解決了付費問題,我覺得健康管理的潛力是非常巨大的。
關于康復,就是我剛才講的解決長周期的衰老和衰弱問題,我們都注重失能和臨終,其實失能和臨終在老年期的生命歷程當中還是短暫的,更長周期是衰老和衰弱,衰老和衰弱不能當病看,但是可以做康復。所以康復是對老年和神經疾病的溫暖和革命。而且數據表明,接受康復的老年人90%能夠自理,不接受只有6%,差距非常大。接受康復的30%能正常工作,不接受只有5%。
我們要對老年的康復要轉型,要由現在我們的大醫院的術后康復向社區的功能康復轉型。現在講康復都是大醫院做手術以后的康復,而我們講的應對人口老齡化、健康老齡化的康復是指沒有病的康復,是指應對衰弱和功能衰退的康復,所以這個康復只能是社區型的,而不能是三甲醫院大醫院的康復。老年康復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市場,但是這個市場不是現在大家認知意義上的大醫院的術后康復。
再一個是對時尚和品質的追求。我們大家知道瑞士的著名學家Carl講過一句很經典的話:你生命的前半輩子或許屬于別人,活在別人的認為里,那把后半輩子還給你自己,去追隨你內在的聲音。60后會為自己而活,由原來的老年人為子孫花錢轉為為自己花錢,所以未來的旅居康養和老年教育,我也覺得是非常好的產業方向。都講“世界這么大,我想去看看”,其實中國也這么大,也應該去看看,而且中國的差異性,無論是氣侯、民族、文化、中醫藥等等,如果設定一個規劃計劃,把地級市都跑一遍,而且跑一遍的標準是待一個星期以上,全國300多個地級市,算下來要多少年的時間,不是你做不到,關鍵是你想不到。
包括學習,老年教育我講過一句話,我說學習是未來最好的養老,所以我們要從生活必須型向享受型、發展型、參與型轉變,學習是必由之路。我講與養老機構的床位相比,老年大學的座位是一種更積極、更經濟、更自主的養老的選擇。而且我講的老年教育不是指政府部門辦的老年大學, 我更期望未來是市場化的老年大學,而且這幾年確實出現了一些完全市場化的老年教育,發展勢頭很好,這是老年教育的未來和希望。
英國商學院的兩位教授寫了一本書《百歲人生-長壽時代的生活和工作》,講人類將進入長壽時代,多數人都有可能活過百歲,這是一個全新的時代,傳統過去的學習、工作、退休三段式的人生將消亡,多段式的人生將登場,終身學習是必然的選擇。今后退休的時間有可能超過工作的時間,所以老年教育我預測會有三個大的趨勢轉變:一個是從政府辦向市場辦、社會辦轉變;一個是從娛樂型向賦能型轉變,過去的老年教育都是以娛樂為主,比如唱歌、跳舞,未來更多的是向賦能轉變;一個是從大校園到小社區轉變,我們過去辦的老年大學、一個學校有幾萬人,未來更多要向嵌入社區型轉變。這是我講的第一部分。
二、練好內功,抓住康養產業的機遇期,講六個觀點。
第一,堅持以需求為導向,做康養最關鍵的抓住需求。讀懂老年人的真實有效需求,不能主觀臆斷。很多的產品和服務之所以不受老年人歡迎,是因為不是老年人真正需要的,北京有個養老人王艷蕊講了一句很經典的話:老年人的真實有效需求不是調查出來的,也不是用問卷問出來的,而是用產品和服務試出來的。
第二個,堅持了解老年人特殊的消費心理。老年人是異質性最大的群體,什么叫做異質性?就是差異性,南邊、北邊,東部、西部,少數民族、漢族都不一樣,同一個老年人今天和明天也不一樣,所以做康養為什么難,難在掌握老年人特殊消費的特征,慢熱與忠誠。老年消費群體還有一個特殊的現象叫“群體消費”,他自己說了不算,跟子女、配偶有很大的關系。
第三,堅持產業的細分原則。要做精準人群的需求細分,做專業化、連鎖化服務供需的對接。我們一個年輕的小伙子講,每一個行業都將為老年行業再細分一次。
第四,堅持主打產業和相鄰產業的融合發展。
第五,堅持數字化的思維。智慧不是一個獨立的養老模式,我不太贊成智慧能養老,智慧其實要跟傳統的居家社區機構的養老模式融合才有意義,所以融合度越高,越有意義。包括智慧養老未來有很大的空間,是對傳統養老的突破,但是真正要以老年人為本,所以技術不是萬能的,真正的智慧養老是技術的精度+人文的溫度,更重要的是在人文溫度上下功夫,要創新,要重視體驗,忽略體驗是智慧養老產品失敗的重要原因。
第六,做好服務。臺灣有一個著名的養老人雙連中心執行長蔡芳文講過“不僅要讓老年人滿意,要讓老年人感動”,做地產的做養老說我是小學生,做養老說我是研究生,因為做養老對服務要求太高、也太難了。
今年年初,我在全 國老齡辦工作了17年以后,調到了復旦大學新成立的老齡研究院工作。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是全國高校首個實體老齡研究機構,是一個打通政產學研的機構。我期待著在新的崗位上,與康養界的朋友們進一步加強合作交流。
最后用一句敬老格言:種田得谷,敬老得福,與康養界的朋友們共勉。謝謝大家,也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