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22點44分,我們迎來了虎年第三個節氣——驚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此前, 動物入冬藏伏土中, 不飲不食, 稱為“蟄”;到了“驚蟄節”, 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 稱為“驚”。因而到了驚蟄時節, 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漸有春雷, 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
驚蟄三候
一候:桃始華
驚蟄之后,桃花始開,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乃鬧春之始。
二候:倉庚(黃鸝)鳴
驚蟄后五日,黃鸝最早感春陽之氣,嚶其鳴,求其友。倉為青,庚為更新,“昔我云別,倉庚載鳴 ”,文人由此也稱它 “ 離黃 ”。
三候:鷹化為鳩
古人認為,鷹和鳩是一個物種的兩種形態,春天為鳩,秋天為鷹。春天來了,好斗的鷹也收起了斗志,開始哺雛育兒,變成溫婉的鳩了。
驚蟄養生
驚蟄后,大部分植物都開始抽綠,此時人體的陽氣由冬天蟄伏于腎水之中封藏的狀態變為肝木之陽氣升發的狀態。
驚蟄時節,人體肝陽之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養生應順乎陽氣升發,才能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氣血也如春日一樣舒展暢達,生機盎然。
起居晚睡早起
驚蟄前后陰寒之氣漸降,陽氣升發,人體血管舒張,流入大腦的血供較冬季減少,中樞神經的興奮性減弱,導致春困。
很多人認為多睡可以解乏,但結果往往是越睡越困。這是因為,過多的睡眠不能順應春季特性,反而會抑制陽氣升發,加重春困。
春天可以適當晚睡早起、多伸懶腰,這樣可以使血液循環加快,全身肢體關節、筋肉得到活動,減輕困意。同時,也能激發了肝臟機能,使肝臟得到“鍛煉”,從而達到對肝臟的保健效果。
春捂·保暖防風
驚蟄時節仍是忽冷忽熱,早晚溫差偏大,民間常用“春捂秋凍”的方法防病。在這段時間里,要千萬做好防風的準備。
最好的辦法是:外出攜帶外套,根據溫差變動,隨時增減衣物。尤其是這頭頸、腰腹、手腕、小腿4處,要著重保護。
當然,春捂也是有時間性的,當氣溫持續穩定在15℃左右的時候,可以適當地減少衣服,結束春捂。
飲食·少酸多甘
春天肝氣旺易傷脾,所以驚蟄時還應遵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的養生原則,多吃些性溫味甘的食物以健脾,少吃酸味食物。
甘味食物包括山藥、黑米、高粱、燕麥、南瓜、扁豆、紅棗、桂圓、核桃、栗子等。甘味食物能滋補脾胃,但要注意的是,這里的“甘味”除了指食物的口感有點甜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補益脾胃的作用。
在這類食物中,首推山藥和大棗。可以將大棗放入粥中進行熬制;或是將滋補平和,補脾胃、益肺腎的山藥放入粥品中與冰糖一同熬制,一鍋濃濃的冰糖山藥粥既甜味十足又易于消化,比較適合老人和孩子。
食韭·生發陽氣
驚蟄時節人體的肝陽之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養生應順乎陽氣的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此時宜適當食用辛溫升散的食品。
《千金方》里有一句話叫作“二三月易食韭”,就是說蔥、生姜、韭菜、蒜苗等這類性溫味辛的食物對于人體春季陽氣生發很有好處,類似的食物還有芥菜、大頭菜、香菜、洋蔥等,在疏散風寒的同時,又能抑殺潮濕環境下孳生的病菌。
吃梨·病痛遠離
梨性寒、味甘,入肺、胃經,有清熱養陰,利咽生津,潤肺止咳化痰的功效。
姜梨飲
取鴨梨1個,生姜3片,一同榨汁服用。
驚蟄時容易患呼吸道疾病,表現為咳嗽咳痰口干舌燥、咽痛音啞。
此方出自《醫鈔類編》。鴨梨潤燥解毒、清肺利咽;生姜化痰宣肺、固護脾胃,兩者配合增強了化痰功效,卻沒有寒涼傷胃的弊端,適宜兒童及老年人服用。
香囊·防病防蟲
防病防蟲,春三月,萬物以榮,隨著氣溫的升高,細菌、病毒也開始生長繁殖,部分流行疾病、傳染病也會開始高發。
此時天氣多濃霧、微雨,空氣濕度也逐漸增加,蟲子活動頻繁,可佩戴中藥香囊,以安神驅蟲。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黃帝內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