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是大自然的底色,也是美麗廣東的主基調。近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新一批26個“國家森林城市”名單,韶關、陽江、茂名上榜。自2008年廣州成為廣東首個“國家森林城市”以來,至今,廣東“國家森林城市”增加至14個,遍及珠三角和粵東粵西粵北,一幅生態優美、自然宜居,鋼筋大樓與參天大樹和諧共存的“綠色版圖”在南粵大地不斷擴大。
城市人居環境越來越美
11月13日,《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上審議通過設立國際紅樹林中心的決議草案,全國乃至全球首個“國際紅樹林中心”將設于深圳。截至今年10月底,深圳正式掛牌建設濕地公園15個,全市濕地共有46832.74公頃,目前是全國乃至全球濕地公園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7月11日上午,華南國家植物園在廣州揭牌,展示“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峰回路轉”的嶺南園林特色。數據顯示,廣州現有林地面積42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41.6%,森林總蓄積量1954.9萬立方米;建成區綠地率達40%,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5.5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7.33平方米。
漫步城市中,湖水河道清澈見底,公園綠地繁花似錦,街頭巷隅綠樹成蔭。廣東持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提升城市品質,加快建設南粵秀美山川,擦亮美麗廣東的綠色底色。
目前,廣東森林覆蓋率達58.7%,“開窗見綠、出門入園”已成為許多市民生活的常態。此外,廣東還推動了近1000個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免費向公眾開放,老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得到實實在在的提升。
近年來,廣東加快森林城市、森林鄉村和綠道、生態廊道建設,織密織牢森林綠色網絡和水系生態網絡,推動城區園林化、城郊森林化、道路林蔭化、水系林帶化,全省城鄉宜居環境得到較大改善,森林城市建設已成為廣東 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亮麗名片。
爭取“森林城市”全覆蓋
長期以來,廣東深入開展森林城市建設,加快森林城市、森林鄉村和綠道、生態廊道建設,全力推動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全部開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工作,于2016年率先部署、全面推動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建設,積極推動縣級城市加入到“創森”行列中來。
如今,全省已基本建成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27個縣級城市開展國家森林縣城創建工作,14個縣級城市規劃備案,森林城市建設已成為廣東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亮麗名片。
根據《廣東省林業保護發展“十四五”規劃》,到2025年,全省力爭實現21個地級以上市國家森林城市全覆蓋,推動各地級以上市創建1個以上縣級國家森林城市,全省推進40個縣級國家森林城市建設,并著力把森林城市共建成果轉化為人民群眾宜居宜業的生態福祉。
黃胸鹀現身韶關樂昌 梁亦淦 攝
韶關:建設好大灣區“后花園”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文
經過數日蹲守,韶關樂昌市一位攝影愛好者近日成功在長來鎮水口村記錄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黃胸鹀在林間覓食的身影。從隨處可見到數量銳減,甚至瀕臨滅絕,俗名“禾花雀”的黃胸鹀重現粵北,充分體現了當地生態環境改善的顯著成效。
五年“創森”終成功
2018年正式啟動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2019年在全省率先提出“全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戰略決策”;2020年8月,成為全省首個實現全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雙備案”的地級市……高舉著全域“創森”大旗,韶關一步一個腳印走得尤為扎實。
韶關以南嶺國家公園建設為主體,加快整合構建具有鮮明韶關特色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合理布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深入實施河長制、林長制,完善生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林業用地面積穩居全省前列;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持續推進碧道建設和城鄉綠化美化行動,讓韶關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11月3日發布《關于授予北京市石景山區等26個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稱號的決定》,韶關名列其中,這也標志著韶關市再添一張靚麗的“國字號”生態名片。
目前,綠色已成為韶關的底色,森林覆蓋率已達74.95%,韶關資源稟賦優勢得天獨厚,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林業用地面積穩居全省前列,13個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100%。
工業老城轉型升級
近日,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支持韶關建設國家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支持韶關建設國家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打造北部生態發展區高質量發展排頭兵。
《意見》提出,全力支持國家公園創建,完善支持南嶺、丹霞山國家公園建設的政策措施,推動國家公園創建與旅游產業協同發展?!兑庖姟愤€明確,進一步完善生態補償機制,落實生態保護區財政補償轉移支付制度,推動綠色發展制度創新,支持韶關創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韶關市提出,探索建立健全生態產品調查監測、價值評價、經營開發、價值實現等機制,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雙向轉化通道,切實將大生態轉變為大價值,將“美麗資源”變成“美麗經濟”,全面建設好 粵港澳大灣區的后花園。
茂名露天礦坑變身生態公園
茂名:城市“傷疤”變“綠肺”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全良波 通訊員 丘立賀
11月2日,茂名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2016年,茂名率先在粵西提出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經過6年“創森”的艱辛歷程,茂名提交了一份令人滿意的“成績單”。14日,記者走訪茂名市看到,如今的茂名,青山綠水交相輝映,山水林路碧波起伏,宛如藏在森林之中。
全城遍布“城市綠肺”
每逢周末或節假日,露天礦生態公園都是茂名市民露營的好去處,草坪上充滿歡聲笑語。這個昔日寸草不生、被戲稱為“城市傷疤”的地方,近年來通過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復綠面積超過500公頃,創造了工礦遺址生態修復的國家樣板。
曾因圍海造陸、圍塘養殖遭到破壞的水東灣,如今變成遠近知名的人工種植紅樹林恢復基地,先后建立電白紅樹林自然保護區、茂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和大洲島濕地公園,構成完善的“海上森林”生態系統,是廣東省首批十佳觀鳥勝地。
在城市中央,2017年以來,新建及品質提升官渡公園、新湖公園、春苑公園等一批公園綠地,全市公園綠地面積達3356.09公頃,構成星羅棋布的“城市綠肺”。
成生態游“打卡圣地”
為了“創森”,茂名聘請國內頂尖設計團隊編制了《廣東省茂名市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2017-2030年)》,同時編制城市綠地系統、海岸線整治修復、全域旅游發展等10多個規劃。
2017年以來,茂名建成鄉村綠化美化示范點739個、森林家園70個。5個鄉鎮被認定為廣東省森林小鎮,55個鄉村被評為國家森林鄉村,38個鄉村被評為廣東省森林鄉村,國家田園綜合體落戶茂名“好心湖畔”和大唐荔鄉。依托森林景觀資源,精心打造7條廣東省森林旅游特色線路,成為生態旅游的打卡圣地。
目前,茂名全市森林面積63.65萬公頃,有林地面積53.29萬公頃,森林蓄積量3292.03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55.70%,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4.27%,道路綠化率96.63%,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8.16平方米。
陽江已成為一座被森林擁抱的城市 梁文棟 攝
陽江:“走出家門就有公園逛”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戴靈敏
公園,常被稱作“城市綠肺”,是體現城市生態、提升市民幸福指數、進行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近年來,陽江不斷提升森林城市建設質量和水平,一批內涵豐富、特色濃郁的森林公園、濕地公園、郊野公園、鄉村公園,以及大型綜合性城市公園、社區公園、街頭公園等一一落地,帶給市民滿滿的幸福感。11月3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新一批“國家森林城市”名單,陽江榜上有名。
成生態修復樣板工程
海陵島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綠意盎然、陽東壽長河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白鷺翩躚、十里銀灘上沿海防護林如綠色長廊……近年來,陽江市創森辦和相關專家團隊潛心研究生物多樣性發展,開展科研實驗和生態修復技術,使紅樹林從2012年的1.1萬畝發展到如今的1.7萬畝;推動陽江創建了2個國家級紅樹林濕地公園,建成8個地方級濕地公園,獲得了廣東生態修復十大樣板工程、廣東省十大觀鳥基地等榮譽。
生態環境的改善,讓陽江成了名副其實的“小鳥天堂”和野生動物的家園。在陽江,發現的野生動物種類,已經從十年前的266種增加到現在的466種。季節性遷徙途經該市的野生鳥類也逐年增多,截至目前共發現近240種野生鳥類,勺嘴鷸、黑臉琵鷺等國家一級珍稀瀕危鳥類頻繁飛臨陽江“做客”,為城市增添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靈動畫卷。
市民幸福感大大提升
清晨,微風拂過山嶺,清脆的鳥鳴喚醒了蔥郁山林,陽江金雞嶺森林公園迎來了第一批登山健身的市民。駐足大放雞山,極目遠眺,漠陽江蜿蜒注入南海,兩岸綠意蔥蘢,市區盡收眼底。“太漂亮了!站在山頂看看風景,心情舒暢不少?!本幼〉仉x公園不足千米,市民林先生成了這里的常客。
“走出家門就有公園逛”。2017年啟動“創森”以來,陽江著力開展“公園之城”行動,緊密結合城市擴容提質,大力拓展市民綠色休閑空間,推動完成了漠陽湖公園、金雞嶺森林公園、兩江四岸示范段江灣公園等公園綠地建設。
如今,陽江市的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城市公園、社區公園、鄉村公園等五級城鄉公園體系已基本成型,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7.92平方米,這不僅拓展了市民的生活空間,滿足了市民日益多元化的生態需求,而且改善了城市生態系統,生態環境進一步提升。
位于汕頭中心城區的開放廣場綠意盎然 汕宣供圖
汕頭:打造“森林康養產業”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趙映光 陳鍇躍
汕頭市中山公園內,行人步履輕松,駐足賞花;西堤公園中,游客置身于盎然綠意,心曠神怡;南澳島上,蒼翠如黛,“綠水青山”正在變成“金山銀山”……2019年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以來,汕頭不斷鞏固“創森”成果,進一步升級綠化設施,一處處園林精品應運而生,市民感覺“出門即公園”,“國家森林城市”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人均綠地逾12平方米
“在城市‘黃金地段’拿出大片土地打造公園綠地,真不容易……”家住汕頭市龍湖區海濱花園的吳先生向記者感慨說,他從小區出發,步行五分鐘之內便可到達多個公共休閑公園,仿佛是住在了公園里。
吳先生的親身感受,正是汕頭不斷提升城市生態環境,實現市民推窗見綠、開門享綠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汕頭以“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為目標,持續推進打造高顏值“花園城市”。目前汕頭城區綠化覆蓋率為43.29%,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2.25平方米。
從“城市公園”到“公園城市”,汕頭通過實施城區綠化工程,建成了以公園綠地為主體、各類綠地均勻分布的城區森林生態體系,市民生活幸福感不斷提升。
如今,中山公園、金砂公園、西堤公園、海灣生態濕地公園、華僑公園等各大城市公園一次次提升品質,不斷提高顏值。汕頭市綠道總長度達到287.37km,城鄉居民每萬人擁有的綠道長度達到0.52km,市民親近自然、休閑健身的游憩需求不斷得到滿足。
推進森林產業建設
“經過近年來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汕頭森林資源總量不斷增加,質量不斷提升,在保護自然資源、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鄙穷^市自然資源局營林與產業發展科的相關負責人說,“創森”不僅提升了城鄉人居環境,還為城市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生態基礎。
近年來,汕頭以榮獲國家森林城市稱號為契機,在繼續大力推進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上,重點加強森林康養、休閑基地建設,實現服務提升,逐步打造多功能、全方位森林康養產業。
其中,作為北回歸線上的一片蒼翠綠洲、廣東省唯一的海島縣,汕頭南澳島在“工業不上島”的堅持下,高水平打造生態優美、宜居宜游的花園海島,加快發展森林旅游、森林康養產業。
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進島游客達802.18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為26.9億元。2020年,南澳縣被中國林業產業聯合會評為“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縣”;南澳縣黃花山林場森林康養基地也獲評“廣東省森林康養基地”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