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大連大黑山景區發布情況通報稱,有兩隊“驢友”無視安全警示標識和工作人員勸阻,執意進入大黑山進行攀巖活動,兩人在攀巖過程中意外從崖壁上失足墜落,一名60歲左右女性摔至重傷;一名60歲左右男性從崖壁上失足墜落,已無生命體征。無獨有偶,2019年4月14日,在青島市浮山東峰,一名中年男子在山頂失去意識。遺憾的是,雖然經過救援人員全力搶救,男子最終不幸身亡。
目前,戶外運動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走向大自然參與其中,他們被親切地稱為“驢友”。這個詞多指背著背包,帶著帳篷、睡袋,攀巖、野營、徒步、騎行的戶外愛好者。“但戶外有風險,進入要謹慎!” 北京體育大學運動人體科學學院教授蘇浩接受“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采訪時表示,戶外運動從狹義上說,特指攀巖、登山、越野、徒步等運動項目,而很多驢友喜歡在不熟悉的地點或人跡罕至的區域進行活動或探險,導致各種迷路、失聯或遇難的情況。一部分驢友通過消防、民警和救援隊的搜救安全脫險,但也有很多驢友失去生命,無法回來了。蘇浩表示,這些教訓慘痛!為杜絕類似情況再次發生,廣大驢友心中一定要有安全意識,珍愛生命。
合理規劃,了解道路交通。出行前規劃好路線,充分了解道路交通。比如進入山區時,應注意前方是否有落石、泥石流等突發狀況。
配好裝備,帶上急救包。穿合適的鞋子和服裝,以提高安全性和舒適度。比如鞋子的防滑性、耐磨性和支撐性要好,服裝透氣好并避免過于緊身或過于寬松。如果打算長時間在戶外活動,需帶一些充饑食物。此外,記得帶上急救包,關鍵時候或許能保命。
有風險意識,運用“STOP”法則。很多驢友沒有風險意識,在沒有運動經驗和安全意識下貿然進入各種險峻或人跡罕至的區域,增加發生迷路、失聯、死亡的幾率。除了要沿著熟悉的路徑行進,還要帶上指南針,以備不時之需。如果迷了路,可以運用“STOP”法則: S(Stay,待在原地):保證冷靜的首要步驟。T(Think,思考):自問一些關鍵問題,分析目前所處的狀況,比如剛才經過了哪些地點等。 O(Observe,觀察):仔細觀察四周,盡量找一些地標物,如溪流、巖石、洞穴、公路等。P(Plan,計劃):綜合分析各種因素,計劃下一步行動,比如提早尋找露營地點,選在干燥、平坦、視野遼闊、上下都有通路、能避風排水的地方,并在天黑前找到生火要用的木材。
觀察環境,關注天氣變化。天氣變化是最容易導致意外發生的原因之一。出行前,一定要密切關注目的地的天氣情況。比如,夏季要謹防臺風、雷電、泥石流等,冬天要避免大風、沙塵暴、大雪等;雷雨天氣一定不要前往峽谷、山岳、涉水地區,以防被突發洪水沖刷。同時,要警惕發生中暑、蚊蟲叮咬、失溫等情況。
量力而行,不要逞強冒險。充分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每次活動出行前都認真問問自己,是否真的為安全做足了準備。尤其是中老年人,由于各項運動能力都呈下降趨勢,肢體沒有年輕時靈活,更不要逞強。中老年人以散步式的爬山和徒步、在平坦道路上騎自行車等緩和的戶外活動為主。“最害怕有些中老年人覺得自己有運動能力,就參加攀巖等高風險戶外活動。”蘇浩表示,到了一定年紀,圖個安穩和健康,不要過于滿足“冒險精神”,尤其是有高血壓、心臟疾患者,更不能進行極限戶外運動。年輕人要保持一顆敬畏之心,有些地點不是誰都能挑戰的,對自己沒有把握的“野路子”說“不”!當遇到危險信號時或身體感到不適時,應立即停止活動,返回安全地帶,千萬不要與大自然“對著干”,你始終不是它的對手。
避免受傷,加強針對性訓練。野外路況復雜,崴腳、骨折等是戶外活動的常見損傷,建議活動前熱身、平時加強針對性訓練,充分做好運動前的身體適應性。如遇崴腳,應立即停止活動,采取坐位把足部墊高,有利于靜脈回流,減輕腫脹和疼痛;有條件的話,還可進行冷敷,以控制傷勢發展。每次冷敷10~20分鐘,每6小時冷敷一次,24小時后方可熱敷。
蘇浩最后強調,戶外活動安全第一,不要擅自到未開放的旅游山區和危險山區,避免在無人管理的山地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