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么?這是人類千百年來一直追問的主題,一千個人眼中可能有一千種答案:有的人覺得是沙漠里一捧清澈甘甜的水,有的人覺得是功成名就的閃耀時刻,有的人覺得是“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平淡每一天……心理學界也對人類幸福感進行了諸多探討和研究,目前,積極心理學者將各式各樣的幸福體驗歸納為三種類型:享樂主義幸福感、實現主義幸福感和心理豐富幸福感,它們對幸福有著不同的解釋和實現途徑。
享樂主義的幸福感,通常由生活滿意度和積極情感構成。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王葵解釋,這種幸福感更趨近于單純地“追求快樂”。有個代表性的觀點叫“人生在世,吃穿二字”,暗示“吃好了,穿好了,高興了,就是好的人生”。通常,持有這類幸福觀的人會有意識地回避不愉快的事和想方設法減少、無視痛苦,比如遇到不愿面對的事就逃避、碰到困難焦慮了就放棄、愛人一發脾氣就躲閃等。他們會各處尋找即時的愉悅,如消費、吃喝、娛樂甚至通過煙酒等物質來獲得精神“輕松”。
人生充滿積極情緒對心態平穩、心理健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深陷消極狀態的人,要想辦法給自己找樂子,讓自己高興起來。但是,若以簡單快樂作為人生追求,效果可能是短暫的。因為我們沒辦法逃避所有痛苦,即便物質充足也很難做到永久的無憂無慮,這種追求容易讓人變得脆弱。挫折和痛苦是成長契機,每次都采取回避的態度,將會失去成長機會,且無度的膚淺愉悅最終也會讓人生變得無聊。
實現主義的幸福感,則著重強調心理幸福,更重視“生活意義”“人生目標”或者“奔頭”。放棄眼下的快樂,是為了獲得未來更深刻、強烈的幸福,這種展望和希冀是一些人面對、應對痛苦的精神力量。每個人追求的目標和意義有所不同,對孩子而言,這種意義或者目標可能只是把今天的作業做完;對于科研人員而言,可能是解決“卡脖子”的技術難題;對父母而言,可能就是把孩子健康撫養到大學畢業,能夠自立。
持有這種幸福觀的人并不排斥痛苦,更強調付出,這個過程也許是辛苦的,卻是作為實現目標和意義的途徑。他們可以先苦后甜、苦中作樂,面對挑戰和逆境時更堅定,也認為達到目標、實現意義的人生更讓人滿意。比如一群母親圍坐在一起談論自家孩子時可能有諸多吐槽,但她們也會承認養育過程給了她們為人母的幸福感。持有這種幸福觀的人要注意,避免極端地只去奔一個所謂的意義與目標,忽視了生活中其他的樂趣,既要看遠方,也要看到腳下。
心理豐富的幸福感,既不倡導人們只追求快樂而回避痛苦,也不要求人們的行動或經歷必須具有所謂的價值,更強調“經歷”。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和佛羅里達大學社會心理學家曾做過一項調查,發現在評估“美好生活”時,約1/3的人認為心理豐富比快樂或尋找意義更重要。不同尋常、多樣、復雜的體驗多一些,心理層面更豐富,人生的遺憾會少一點。王葵認為,心理豐富幸??粗亍叭松w驗”,無論快樂還是痛苦,只要“有所經歷、有所感受”就是有所得,人生就不浪費。這種幸福感更為包容、開放。比如,工作雖會帶來挑戰和痛苦,但當全神貫注享受這個體驗時,就會感覺特別充實;同樣,面對痛苦時不急于逃避,正視、接納甚至感受和體悟痛苦時,反而有助消解難過。
事實上,心理豐富程度高的人,心理可能更成熟且富有智慧。這種“來者不拒”的人生態度,讓人們的內在變得更寬闊。王葵表示,和前兩種幸福感相比,持有這種幸福觀更容易讓人放下“我”的執念,去認真體會萬事萬物的趣味和可愛,自然更加從容不迫,也更不容易受所謂“順境逆境”的影響,體會到長久的幸福。根據上述研究,類似移居別處、沉浸在藝術創作中、主動學習、幫助他人等,都是尋找心理豐富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