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得晚睡得少”是很多亞洲人面臨的問題。近日,一項發表于《睡眠醫學》的大型研究發現,亞洲人的睡眠情況處于全球“墊底”位置,不僅睡得晚、睡眠時間短,而且睡眠質量也低于世界其他地區的人。
這項新研究由新加坡和芬蘭的研究團隊分析了35個國家超過22萬名消費者睡眠數據得出,受訪者都是 30至55歲的工作成年人。為了對每個用戶的睡眠指標進行全面分析,研究團隊收集了他們一年中多個夜晚的睡眠數據,平均每個用戶提供了242個晚上的數據。研究結果表明,相較歐洲、大洋洲和北美洲的受訪者,亞洲受訪者不僅睡眠時間更短,睡眠質量更差,甚至入睡時間也更晚。
研究人員表示,工作焦慮可能是導致亞洲人睡眠不足的主要因素之一,由此也導致睡眠質量大大下降。“歐美人更傾向于把周末當作休息娛樂放松的時間,可以同朋友、家人一起參加社交活動。然而亞洲的工作文化,導致人們可能會利用周末時間加班或者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
之前,韓國和英國研究人員通過對全球11個國家的3萬多人進行睡眠習慣監測后得出的結論也顯示,全球范圍內,只有芬蘭人能夠做到每晚8小時的睡眠,平均每晚睡覺達到8小時,他們的睡眠時間從晚上11點43分開始,到早上7點43分結束。法國人緊隨其后,每晚睡眠時間為7小時45分鐘,英國人排第三,平均每晚在床上度過7小時44分鐘。日本人睡眠排名墊底,為6小時51分鐘。
針對亞洲人睡眠差的情況,南方醫科大學附屬南方醫院睡眠醫學科主任李濤平接受“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記者表示,亞洲人由于工作原因睡得既少又差并不是個單純的醫學問題,更多的因素是經濟發展水平、社會保障機制和文化因素。此外,人種間的差異也會影響睡眠問題。如果已經發現自己有睡眠障礙,需要及時就醫,找到病因,進行針對性治療。患者服藥需要有醫生的指導,自己千萬不要亂吃藥,因為長期、不規范的服藥會造成不良影響,甚至有成癮性。“就診后,如果是生活方式造成的,可以從認知行為方面矯正;如果是疾病帶來的,就對癥下藥治療疾病;如果是社會性問題造成的,就需要做心理疏導。” 李濤平說道。
如何改善失眠,網絡上經常有各種各樣“小妙招”,比如喝牛奶、涂精油,飲酒等。李濤平表示這些并不科學,很多只是心理暗示作用,對于大眾要想更好入睡,李濤平提出了幾個小方法。
1.合適的燈光。如果家里臥室的燈光過亮,會影響褪黑素的分泌,讓人難以入睡。
2.適度運動和不喝刺激性飲料。吃完晚飯可以散散步,運動促進睡眠,也可以改善睡眠質量。但睡前兩個小時不能做過于劇烈的運動,會影響睡眠。濃茶、咖啡等飲料具有刺激性和興奮性,不宜睡前喝。
3.把手機換成紙質書籍。很多人睡前都喜歡看手機,睡覺前兩小時可以將手機換成紙質書籍,更容易入睡。
4.臨睡前洗熱水澡。臨睡前半小時洗一個熱水澡,不僅可以洗凈一天的污濁,更能舒緩和放松肌膚的壓力,減輕工作和生活的壓力。睡前洗個熱水澡還可以提高體溫,幫助更好入睡。
5.固定睡眠時間。一般正常睡眠時間為晚10點30分至11點,睡眠時間一般是8小時左右,而深睡眠時間占25%左右。為保證足夠的深睡眠時間,固定睡覺時間很重要。同樣是8個小時,晚11點睡到早晨7點和凌晨3點睡到上午11點,兩者的睡眠意義完全不同,后者屬于熬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