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自古以來,元宵都是元宵節這天的主角美食,也是我國著名的傳統美食之一。
元宵除了寓意喜慶、闔家團圓,還有養脾氣,御春寒的功效。因為元宵的主要材料是糯米,《本草綱目》言其味甘、性溫,入肺經和脾經,是補脾胃、益肺氣之谷。而元宵佳節正值春季陽氣始生之時,此時食用元宵順應“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的春季飲食原則。此時的氣候變化最易出現乍暖還寒,元宵還可以補養人體正氣,從而達到御春寒的功效。
現如今元宵口味繁多,不同餡料有著不同的功效,就比如:
【黑芝麻餡】:黑芝麻可補血明目、強身體、抗衰老。
【核桃餡】:核桃能補氣養血、補腎、潤肺、養神、健腦。
【紅棗餡】:紅棗有補虛益氣、養血安神、健脾和胃等作用。
【玫瑰餡】:玫瑰能養顏、解郁,特別適合女性食用。
【山楂餡】:山楂有健脾開胃、化滯消積、活血散瘀、化痰行氣的作用,用山楂做餡的元宵,兒童、老年人、消化不良的人群尤其適合食用。
元宵該怎么吃才更健康?
1.不宜一次吃太多:
元宵外皮是用糯米粉做的,而糯米本身是一種難以消化的食物。別看元宵或湯圓個頭不大,但熱量不容小覷。以常見的芝麻元宵為例,大約8個元宵相當于1碗白米飯的熱量。飲食量適中的個體,只需食用3至4個餡料充足的元宵即可,過量攝入可能加重胃腸負擔,導致腹脹,燒心等不適癥狀。尤其是患有消化性潰瘍、糖尿病高脂血癥的患者更不宜多食。
2.不宜早餐食用:
元宵屬于高熱量、高糖分的食品,還含有油脂,營養素不全面。這樣的食品不適合當早餐吃,除了缺乏營養外,還會因糯米黏性高而不易消化。另外,晚上睡前進食過多的元宵,還容易因消化不良導致失眠。相比之下,午餐消化能力最強,適量食用對消化功能造成的負擔最小。
3.宜喝湯促消化:
經水煮后,元宵中的不少營養成分都溶在湯里。因此吃元宵不能忘喝湯,喝湯可以促進消化吸收,還可以解膩,正如俗話所說“原湯化原食”。但喝湯時一定要注意別額外在湯里再加糖。
4.宜搭配蔬菜、消食的中藥茶飲:
元宵的餡料多以糖及果料為主,再加上在制作的過程中加入不少的植物油或動物油,因此含有很高的熱量。在吃元宵時,配菜可以搭配一些維生素含量相對高的蔬菜等來均衡營養,如芹菜、蘿卜等。另外,也可以搭配一些助消食的中藥茶飲,如陳皮山楂水、焦三仙茶等。
元宵節傳統習俗與養生
1.“走百病”
其實,“走百病”是一種最簡便、最經濟的舒筋提神、健康身心的健身方法。清代名醫曹廷棟在《老老恒言》中說:“坐久則絡脈滯,步則舒筋而體健,從容展步,則精神足,力倍加爽健。”無論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走百病”都是值得推廣的廉價處方。
中醫認為久坐傷肉,長時間不運動,氣血流通不暢。動則生陽,適當散步可疏通筋脈、溫通經絡,還可緩解身心的緊張狀態。尤其是春節期間飲食較平常豐盛,人們運動較少,走路是全身運動、有氧運動,可鍛煉我們在春節假期中疏于照顧的身體。“走百病”時,上下肢應協調運動,并配合深而均勻的呼吸。場地應選擇空氣良好、視野開闊、安全的場所,如操場和公園。盡量避免在車流量大的馬路及人行道上“走百病”。鞋要舒適合腳,柔軟有彈性,以免在長時間快步走時對腳部造成傷害。
對于健康人而言,高于每分鐘120步的“走百病”,對身體才有明顯的鍛煉效果。注意步幅不要太大:步幅太大會引起小腿和臀部肌肉酸痛,導致不必要的損傷。對于中老年人而言,可練習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等保健養生功法,既能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又能改善內臟、神經及肌肉的功能狀態,增強內臟功能。
2.“舞龍獅”、“逛花燈”
“舞龍獅”、“逛花燈”蘊含的養生智慧就在“動”字之中,因為它們都是室外的活動、運動。
冬天天氣寒冷,大家常常喜歡窩在家里不出門。而春季養生,既要注意固守自身的陽氣,避免由于過度活動和耗損而對人體的陽氣產生不良影響,又要注重采納自然之氣以養陽。而養陽的關鍵在“動”,切忌“靜”。宜舒展形體,克服倦懶思眠狀態,多參加室外活動,從而加速新陳代謝的進程和提高適應氣候變化、抵抗疾病的能力。
3.“猜燈謎”
燈謎與中醫藥一樣,均為我們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雖歷時千年,仍如越王之寶劍,刀口鋒利而熠熠生輝。自古以來,文人喜以獨具奇趣的中藥之名制作燈謎供人猜測,春節、元宵節尤盛,成為人們酷愛的益智添趣的文化娛樂項目之一,兩種文化瑰寶有機結合,若珠聯璧合、意趣盎然。比如:具有濃厚詩情畫意的中藥謎——“何人不起故園情”打“當歸”;“千樹萬樹梨花開”打“木通、白英”(英扣花);“四海之內皆兄弟”打“昆布”,昆在這里指昆仲(兄弟)之昆,布者遍布的意思。
如今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一般來說,花燈都是掛的比較高,既美觀又相對安全。所以很多讀者朋友一趟花燈賞下來幾乎都是保持仰視的姿勢,對于經常伏案工作的職場一族來說,這個賞花燈的過程就是一種很好的活動頸椎的過程,隨著你頸部主動地進行左右仰視運動,你的頸椎也自然得到了有效放松和鍛煉,如果配上猜燈謎,更能增加健腦益智的保健效果。尤其對老年人群來說,不僅可以增添節日樂趣,還是很好的益智活動,可以鍛煉大腦,提高認知功能,對延緩大腦衰老、降低老年癡呆的患病風險大有益處。
處于初春回暖的元宵節,
還應注意哪些事項?
1.宜“春捂”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元宵節是初春回暖的開始,但天氣變化多端,易出現寒潮,可有嚴重的“倒春寒”現象。當冷空氣突然來襲,易使人患病。因此,大家要進行春捂防春寒,尤其是糖尿病患者以及老人小孩。春捂原則是“上薄下厚”,即隨著氣溫逐漸升高,我們可以優先減上身衣物,但是下半身的保暖褲還要多穿一陣,謹防寒從腳下起。此外,減上衣時也不能忽略后背和腹部的保暖。因為人體背部及腹部分別有統攝人體一身陽氣及陰氣的督脈與任脈,雨水節氣護住此處,可以幫助我們預防感冒及寒性腹瀉。“春捂”的原則是注意下厚上薄,重點在于背、腹、足底。
2.宜運動
元宵節做適當的體育運動,可提高免疫力。一則動能生陽,二則汗能排濕。對于中老年人而言,可以練習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等保健養生功法,既能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又能改善內臟、神經及肌肉的功能狀態,增強內臟功能。但運動的時間應盡量避免寒冷的早晚時段,可以選擇在溫暖的上午進行舒展的有氧運動,運動時間不宜過長,以微微出汗為宜。
3.宜養精神
春季是養肝的好時節。春氣通于肝,肝喜調達疏泄,惡抑郁。平時要少生氣、少憂愁、少思慮等,靜心養性。可以在天朗氣清時參加戶外活動,欣賞初春的美景,調節心情,這樣才能使得肝氣通暢,有益身心,為身體健康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