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在“應變局開新局,高質量促發展——2022新京智庫春季峰會”上,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管理學教授,上海社會保障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汪泓發表主題為“構建高質量、可持續的中國養老保險體系”的演講。汪泓表示,我國養老保險體系取得的成績可圈可點,舉世公認。但我國建立高質量、可持續的養老保險體系也面臨一些挑戰,需要解決。
我國養老保障體系覆蓋人口全球第一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養老保障成為備受關注的熱點話題。
對此,汪泓表示,我國養老保險體系取得的成績是可圈可點,有目共睹,舉世公認。在老齡化社會中,養老保險體系為社會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保障基礎。
汪泓認為,我國養老保險體系改革發展,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體現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優勢。
“目前,我國全面建成覆蓋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的養老保障體系,制度所覆蓋的人口占比全球第一;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養老保險體系保障老年人生活水平和質量,老年人福祉得到極大提升; 養老保險制度成為老年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基本途徑。”
養老保險體系發展面臨的挑戰
不過,汪泓也認為,我國建立高質量、可持續的養老保險體系面臨一些挑戰。
首先,是養老保險體系多支柱發展不平衡。基本養老保險“一枝獨大”問題突出,第一支柱“一枝獨大”,負擔過重;第二支柱“一塊短板”,覆蓋率低;第三支柱“一顆幼苗”,尚處于探索階段。
其次,城鎮職工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有待進一步推進。目前,推進比較多的是市級統籌、省級統籌,但是全國統籌才剛剛起步。全國統籌的目的,主要是解決南北不平衡、東西不平衡,老企業和新企業不平衡等問題。這是一個逐步平衡的過程,可能需較長的時間實現。
汪泓認為,法定人群的全覆蓋不足也是制約全國統籌的一個因素。因為新業態和非正規就業這兩類人群,特別是農民工、靈活就業人群,還面臨參保項目較少、保障不全、水平低等難題。在全國統籌中,應把所有的勞動者,包括靈活就業、非正規就業人群,以及新業態人群等,都納入保障體系中。
同時,汪泓認為,養老保險基金的保值增值、可持續也面臨挑戰。我國對基本養老保險中的投資產品范圍有限,保值壓力大。
“養老保險基金在投資理財產品上要有所作為,也會面臨風險,而養老金承擔不了這么大的風險,因此其對理財產品就有很高的安全性和保值性要求,對保值、增值運營持牌企業也就提出了更高要求。”汪泓表示。
此外,城鄉居民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水平差距過大。當前,職工養老保險人均繳費遠高于居民人均繳費,所以二者待遇也相差很大。如何盡可能縮小差距,值得研究。
汪泓表示,企業年金、職業年金覆蓋面有待擴大,籌資壓力比較大,這也是當前面臨的一個挑戰。“現在中小企業繳納量不足,繳交動力不夠,這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所以在企業發展當中要給它們更多的動力,盡可能把稅費制度有效結合起來。”此外,區域發展不平衡,老工業地區繳交難度大,企業年金推進過程中,需盡量逐步縮小區域發展的不平衡。
最后,汪泓認為,個人養老金制度稅收激勵需優化,需開發多樣化產品,加大參保吸引力。“當前,個人養老的理財投資理念還沒有形成,人們對全生命周期的養老概念還比較淡漠。”
多角度多層次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
對于完善高質量、可持續養老保險體系,汪泓建議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其一,優結構。做大第一支柱,提升第二、第三支柱覆蓋面,逐步優化三支柱結構。汪泓強調,尤其是要規范商業養老保險發展,加快發展個人養老保險;加快推進企業年金制度,擴大中小企業參加企業年金的覆蓋面;提升基本養老保險籌資和支付水平。
第二是促統籌。汪泓建議,進一步加快推進城鎮職工基礎養老保險的全國統籌,實現制度可持續性。“這樣才能夠解決城鄉之間、企業之間,或者新老企業之間的差距,形成全國一盤棋的新局面。在這個過程中,中央調劑基金可發揮極大作用。”
其三,提水平。通過財政和國有資本的劃轉,提高養老金的水平。
其四,擴覆蓋。汪泓建議,從多角度、多層次擴大養老保險的覆蓋面。可放寬靈活就業人員參保條件,實現社會保險法定人群全覆蓋。企業年金應降低準入門檻,讓中小型企業把年金制度建立起來。同時,個人賬戶管理方面,可建立網上平臺,方便職工進行年金繳納、賬戶信息查詢等。此外,可加大對個人養老金第三支柱的宣傳力度,吸引個人加入全生命周期養老。強化稅優吸引力、合理擴充退休前支付項目類型等。
此外,汪泓還建議,促進、規范基金運營管理,實現基金可持續發展。加快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政策,逐步縮小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之間養老保險的水平和差距。
最后,汪泓表示,“要加大再分配力度,強化共濟功能,把更多人納入社會保障體系。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可靠、更充分的保障,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