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3日,政策科學論壇“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健全資本市場功能,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研討會”首場分論壇“老齡化與康養產業”舉辦,先后有十位領導、專家發言,倡言應對老齡化挑戰與康養產業發展趨勢。
第十二屆全國政協社會與法制委員會副主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原副主席、書記處書記,中國健康管理協會專家指導委員會主任張世平在論壇上結合工作的切身體會,提出康養企業要因勢而為、準確定位;要突出重點、揚長避短;要依靠科技、匯集人才;要整合資源,合作共贏,并建議政府部門應推動政策的更加完善和落地;著力解決醫改瓶頸問題;應探索推動健康服務管理體系建設。
中國浦東井岡山延安干部學院理事會原副秘書長、中國人口與老齡化戰略研究院智庫主任委員、《中國人口老齡化時代的戰略抉擇》作者董萬章做了“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實現社會治理社會保障體系現代化”和“實施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構筑共建共治共享社會保障新格局”的發言。董萬章總結提出“八條核心要義”:一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立足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加強黨對老齡工作的領導,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的集成康養制度模式;二是把社會治理體系、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相融合,織密治理、保障“一張網”,聚焦民生“急難愁盼”,構建兜底性、普惠性、多樣性的民生綜合保障服務體系;三是把老齡群體養老問題,拓展為全齡人、全領域、全生命周期和全產業鏈的康養問題,引導全民康養、終身備老的康養意識;四是推動積極康養政策,激勵責任主體內生動力,形成社會康養合力,構建有效組織體系;五是發展居家養老為主,社區、機構養老為補充,盤活社會存量資源,動員社會全面參與,推動積極型、生產型、健康型、幸福型老齡化社會轉型發展;六是打造“陽(光)寶(保障)通(用)”集成康養平臺體系,把全民康養所需各項服務系統集成,實現虛擬與實體、線上與線下、“墻里”與“墻外”相結合,“只進一扇門,只跑一次路”“一站式”的平臺供給鏈效應,提升政府治理體系、保障體系的現代化水平;七是用中國優秀文化的傳統美德助推,采用積分制模式,面向社會全齡群體,在健康養老平臺體系建立“道德銀行”“時間銀行”,培育和弘揚社會主核心價值觀,激勵全民參與養老事業,新雙創、新內需、新動力;八是“為人民安康生活托底”,提升人民“安全與幸福”指數,推動國家老齡化事業建設進入快車道,加快我國社會治理體系、社會保障綜合體系“一體化”建設進程。
同時,董萬章對實施對策還提出,要加強黨對老齡工作全面領導,形成積極應對老齡化“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全民參與,社會行動”的舉國制度體系;創新中國特色“一三三”康養模式,挖掘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新活力和新機遇;開展新雙創工程,鼓勵離退休人員的再就業;推動供給側、需求側協同改革,建立陽(光)寶(保障)通(用)集成“一張網”平臺體系;發展“時間銀行”“道德銀行”,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城鄉統籌,鄉村振興,居民下鄉,探索新農村田園綜合體共同發展和推動康養產業的新路徑;協同推進“安全+幸福”工程,實現我國社會治理社會保障體系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積極引導人口老齡化時代的社會輿論,籌拍《積極老齡化看中國》的大型國情教育片;進一步理順積極老齡化的體制機制,籌建“產、學、研”一體化的專業研究智庫平臺,組建國家老齡事業推進部。
中國老齡協會老年人才信息中心主任李偉對銀發消費潛力進行了預測,闡述目前老年消費市場狀況,并分析銀發大市場基本業態構成和以康養消費為主體的銀發經濟特別效能,提出了銀發消費基本路徑,構建智慧康養平臺服務體系。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會長劉維林闡述了老齡化與長壽時代發展、長壽時代—大健康產業發展機遇、大健康產業特點及前景等三方面問題,提出優質醫療健康資源擴容、“互聯網+醫療健康”提升等大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十大重點工程。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雜志社副總編輯劉學軍結合“二十大”和“十四五發展規劃”,建議應政府主導,推動養老服務市場化,并豐富供給模式,推動養老服務多元化,以及加強運營管理,推動養老服務標準化、規范化,正視區域老齡化的梯度差異,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引領“未富先老”地區走出老齡化陷阱,用科技創新應對老齡化,完善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制度。
中民養老規劃院院長蘇志鋼指出,養老政策體系有整體性、相關性、層次性、有序性、開放性等特點,其保障政策體系自我維持、綜合治理、功能最大化三大功能彼此協調、相互配合。
烏克蘭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國家中醫藥重點研究室主任吳正治認為,要結合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建設若干鄉鎮老年精準健康與智慧康養示范基地,打造健康鄉鎮與智慧康養范本。
中國人口與老齡化戰略研究智庫顧問牛保良認為,我們面臨國家及地方財政資金壓力與全國老齡化人口巨大資金需求、全國巨大人口正迅速老齡化的急劇性與構建全國系統性養老體系的緊迫性、中國傳統養老觀念意識與當代社會養老保障之間、社會養老保障福利性與社會資本運作之間、部分高收入老齡人口群體優質養老需求與現有優質養老條件供給不足等五大矛盾,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養老制度,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學習和借鑒世界各國和各民族先進經驗、文化,構建社會養老保障體系,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中國光彩事業國際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總裁、產業經濟學博士杜鳳臣闡述,當前中國社會經濟面臨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持續健康的發展模式、即將到來的人口老齡化和社會保障能力、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脫節和新型生產力、生態保護與產業轉型高質量發展、對外開放與自立自強發展等五方面問題,通過對當前問題的分析,他提出研究新政策解放生產力,用鄉村振興帶動中國社會經濟轉型發展。
國家健康養老智能系統與裝備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副主任白偉亮介紹了智慧養老政策和智慧養老產業發展現狀,提出通過實施完善智慧養老體系建設、強化智慧養老產品與服務適用性、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等途徑實現智慧養老場景的全面應用,助力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