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韓楊
中國食品安全網訊(王鑫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韓楊出席8月26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國食品營養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就全球與中國農產品供需演變趨勢及特點進行了演講。
韓楊在談到目前國內農產品供需演變的整體趨勢和特點時表示,作為14億人口的大國,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農業農村部確立“口糧絕對安全,谷物基本自給”的目標是可以達到的,現呈現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是國內產量在供給中雖然呈主導地位,但是相對有所下降。背后的原因是:上市結構升級,食物消費的情況、食物的能量和脂肪消費量的情況略有下降;對外部需求的變化,比如近年來,以大豆蛋白和食用植物油的需求量相對較多,對肉類和奶類消費增長較快。背后的原因是城鄉居民收入在持續增長,居民消費不斷升級,對以糧食為原料的肉蛋奶呈高速增長的態勢,拉動了消費增長的變化。
第二是在膳食過程中更注重科學營養和品質提升,更注重差異化和個性化的需求。但是有所不同的是,不同人群對品質和優品的需求差異,仍需加強我國的產業向更高品質發展。比如像高價的水果,包括榴蓮、櫻桃都變成國內進口量比較大的。由于消費人群的需求在不斷的升級,導致我國進口國外高品質的產品。
第三是供需的協同性有所提高。針對消費端,居民結構性需求還是有所不同,應該是根據人體攝入的水平進行整體的對比。針對供應端,從消費端的結構改變的角度出發,如何讓其進行科學營養膳食消費,引導消費需求,也是未來產業發展的重要點。
前瞻性的判斷源于對于整個農產品的初級判斷。目前口糧消費需求穩中略有下降,飼料的需求有增長的態勢,主要是蛋白飼料。那么,在未來,圍繞需求側應順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趨勢,在確保糧食的同時,把各類食物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上保障其數量、質量、營養、更高的品質,同時做好全鏈條的減損,科學引導消費者合理的高品質的膳食結構。在供給側做好的同時,更需要做好需求側的科學指引,引導產業高質量發展,這也是政策導向和產業導向同時注重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