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防治疾病還是養生保健,中醫藥的方式無非是通過調整人體氣血陰陽,讓身體處于平衡狀態來實現。在這個過程中,身體會通過“排病”的方式恢復體內的和諧狀態。“排病”,是人體重塑正邪平衡的抗病過程,把致病因素,如外感的邪氣、飲食不當的食積、情志不遂的怨氣、體內的瘀血濕濁,靠人體自身的抗病反應排出體外,類似于現代醫學講的生病后人體的代償功能。一般來講,身體在排病時,會有四類癥狀表現。
因寒而發的疾病:流涕、噴嚏。當人體外感寒氣,出現感冒時,通常表現為流涕、噴嚏、腹瀉等癥狀,這是身體試圖將寒氣排出體外的自然反應。我們常說的打噴嚏以及咳嗽是身體的保護性反應,中醫治療時,通常會采用溫熱散寒的中藥或針灸療法,以助寒氣排出,促進體內陽氣流動。
情緒抑制導致的疾病:嘆氣、放氣。情緒抑制,人體的氣機升降功能受到影響,可能導致呃逆、胸脅脹滿、肛門排氣等癥狀。這是因為,五志(怒、喜、思、悲、恐)是五臟主導的,情志之病會連累五臟生病。中醫治療時,會用理氣寬胸、疏肝解郁的藥物,當出現愛嘆氣、放屁多的情況,說明肝郁正在“化解”。
痰濕引起的疾病:小便多、出汗多。體內有痰濕,會有咳大量痰、腫脹、泄瀉等癥狀。祛痰濕,中醫常用發汗解表、化濕健脾、利尿消腫等方法,此時身體會出現小便多、出汗多的情況,說明體內痰濕正在“往外走”。
瘀血所致的疾病:疼痛緩解、經量增多。身體有瘀血時,會表現出疼痛反應,原因是瘀阻導致機體出現了“不通”。同時,身體還會出現皮膚瘀斑,女性出現黃褐斑、經期血塊多等表象。中醫治療常選活血化瘀的藥物,隨著藥物起效,身體疼痛會有所緩解、經量增多。瘀血體質人群平時要防寒保暖、調暢情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