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開水沖雞蛋”登上熱搜。不少網友發帖分享自己的“沖蛋回憶”,一些人說自己小時候只要一上火,家里人就給沖上一碗,沒過兩天,上火等問題就消失了;還有些人說,它還有防貧血、清肝明目等功效。一碗“開水沖雞蛋”真有那么神奇?這種飲食方法究竟有沒有科學道理?
在很多人看來,開水沖雞蛋“營養不被破壞,好消化、易吸收”,還能降燥去火、止咳潤肺,適用于脾胃虛弱和氣血不足的人群,有一定輔助補益作用。 “雞蛋一直有‘全營養食品’的美稱,也被歐美一些機構評選為‘世界上最營養的早餐’。”首都保健營養美食學會常務理事徐靜接受《生命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雞蛋富含優質蛋白質、單不飽和脂肪酸、卵磷脂、維生素A、維生素B1、鈣、鋅等營養素。日常生活中,煮雞蛋、煎雞蛋較為常見,但過度高溫對雞蛋的營養成分(B族維生素和膽堿等)和口感可能產生不利影響。徐靜認為,“開水沖雞蛋”利用開水快速烹飪,加熱時間短,溫度低于煎炸、水煮蛋,容易消化、增進食欲。但要說有特殊的食療作用,目前尚不明確,網友提到的“清熱去火”功效,可能與雞蛋沖水后,形態類似湯湯水水,更容易入口、更滋潤有一定關系。
“對于雞蛋能預防貧血的說法,也沒有特別多的科學支持。”徐靜解釋,雞蛋所含的鐵主要集中在雞蛋黃,吸收率只有3%左右。一次吃20~30克紅肉、豬肝、蛤蜊等,也比一個雞蛋的鐵含量要高。徐靜提醒,經常喝開水沖雞蛋,其實并不能讓雞蛋的營養物質被更好吸收,還可能傷害我們的腸胃,給身體健康帶來不良影響。
細菌感染風險。從安全角度看,雞蛋是比較容易被細菌污染的食物,常見的有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等致病菌。科學研究發現,如果要把這些細菌充分殺滅,需要把雞蛋加熱到71℃以上。如果開水沖雞蛋沖泡不均勻、時間短,則無法殺死這些細菌,可能會導致急性腸胃炎,產生嘔吐、腹瀉等癥狀,嚴重的甚至出現敗血癥、膿毒血癥等情況,更別提調養腸胃了。而且,即便是市面上宣稱的“無菌蛋”,其實也很難做到真正“無菌”。
不容易消化吸收。從營養角度講,開水沖雞蛋很容易沒有沖均勻,未熟透的雞蛋中含有抗胰蛋白酶,會阻礙身體對蛋白質的消化吸收。如果體內沉積太多未被身體吸收的蛋白質,容易在大腸桿菌的作用下,轉化為胺、硫化氫等有害物質,加重肝臟負擔。
“加料”未必更營養。單純的開水沖雞蛋,不少人覺得味道有些寡淡,還會加入一些調料,比如花生碎、紅棗、醪糟、蜂蜜、紅糖等。但如果這些調料放得過多,就違背了我們吃雞蛋的初衷,營養成分平衡被打破,很可能因為熱量過高,反而對健康造成損害。
如果特別喜歡開水沖雞蛋,除了選新鮮雞蛋,還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餐具要熱水燙一下。雞蛋和碗沖洗干凈,把碗用開水燙洗一遍。第二,一定要用沸水。必須用90℃~100℃沸騰的水,而不是保溫瓶里的開水(溫度只有60℃~70℃)。將沸騰的水一邊沖進蛋液,一邊馬上攪動均勻,蓋上蓋子或盤子燜5分鐘,或者上蒸鍋蒸3分鐘左右。第三,不要加過多料。可向里面加一點香油、一點點紅糖,適當提鮮提味即可,切勿過多。
雞蛋營養價值豐富,從健康角度首推水煮蛋。科學實驗發現,帶殼水煮蛋是最有益心臟健康、蛋白質最好消化也是將維生素保存最好的雞蛋吃法。蒸蛋羹雖然沒有水煮蛋表現優秀,但也是健康烹飪方式之一。不喜歡吃蛋黃的朋友,可以試試蒸蛋羹。煎、炒蛋會攝入過多油脂,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不太推薦經常食用。茶葉蛋一般都要經過長時間煮制,茶葉中的鞣酸會過多溶解出來,刺激胃部產酸,引發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