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為炎熱、悶濕的季節,在這個季節,中醫傳承艾灸之法“冬病夏治”用以調節身體內部機制是非常好的。老話兒說“熱在三伏,養生也在三伏”,如果能借此季節排毒,可謂是最佳時機。
但是,很多新手灸友們有的時候反而灸完之后效果不明顯,就會產生“艾灸到底有效果嗎?”的疑問。
其實,艾灸本身是可以達到調理身體的能力的,只不過是因為每個人身體條件不同,所產生的效果也千差萬別。
那么,到底區別在哪里呢?
1、與自身的體質有關
如果身體底子好,艾灸效果之后就很明顯,反之,見效就會慢一些。
有些不適表面看起來一樣,但是人的體內綜合因素不一樣,所以治愈的情況就會不一樣。體質好的,中氣強,體質差的,中氣弱,中氣弱,自然就好得慢。
.2、與生活習慣相關
對于生活作息毫無規律的人,即使艾灸調理,恢復的也會慢一些。
熬夜、睡懶覺、飲食無規律,補充點元氣,熬夜又消耗一部分。就似有漏洞的水桶,一邊裝水,一邊漏水,艾灸自然見效慢。
3、與飲食相關
飲食上無肉不歡、喜歡冷飲的人,調理需更久一些。
肉食是痰濕體質的禍根,是一切炎癥和癌癥腫瘤的營養,是形成血栓和堵塞血管和經脈的罪魁禍首。血液不清凈,血液循環慢,艾灸的陽氣進入臟腑及病灶就慢。
4、需調理的部位不一樣
若是在經絡上的癥狀較易治些,若在六腑要難調理些,若在五臟的病則需更久。
癥狀在經絡層面上,經絡堵塞,疏通經絡就好。如果正氣虛弱,病到了六腑,也就是膀胱、胃、膽、大腸、小腸、三焦,,既要疏通經絡,又得調理六腑。正氣再虛,病再往里走,病到五臟,就更難了。五臟就是指肝、心、脾、肺、腎。所以病到少陰,病到腎,病到心,還是需要及時就醫。
5、臟腑的調節功能很重要
艾灸的原理是補充和調動人體的真陽元氣,修復受損的細胞和器官,恢復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各個器官的功能,從而使各臟腑自我運轉和自我平衡。
而現代人出現排病反應?就去吃藥、輸液、打針等,這些對人體來說都是損害性治療,明擺的棄臟腑自我修復功能不用。久而久之,人體的這種自我調節功能逐漸降低,甚至喪失。這樣就會大大降低艾灸的效果,調理起來也時間進程也會加長。
艾灸雖好,也需要根據自身情況而定。不同的體質、作息及飲食和癥狀,都會使艾灸的效果千差萬別。
所以,先判斷自身情況,再根據癥狀進行艾灸,才能達到最佳效果,讓艾灸的功效發揮到最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