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在人體的表現是上下、左右、內外、表里、氣血、陰陽互相貫通,通過經絡的作用達到和諧,這就是健康。“健”字,中文的解釋是強、有力;“康”字反映的就是五個方向的道路通暢。《爾雅·釋宮》曰:“一達謂之道路,二達謂之岐旁,三達謂之劇旁,四達謂之衢,五達謂之康……”路路通暢,就沒病沒災。換句話說,把不通的原因和癥狀解除了,人就健康了。如何讓人體的道路通暢無阻?上海市名中醫、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朱抗美教授結合臨床40多年經驗,創立了中醫“七通”養生法。本期,《生命時報》特邀她詳細講解。
第一通:汗孔
汗孔,中醫又叫玄府、鬼門,從體積上講,它是人體內外交流的最大窗口。人能夠保持較恒定的溫度(37℃),汗孔功不可沒。大家都有體會,天氣熱時大汗淋漓、汗流如注,通過出汗,就把熱散發了;到冷的地方,感覺汗毛直立,雞皮疙瘩都起來了,這也是人體主動把“第一道防線”關閉了,讓熱量不能散發出去。這是多么好的“天然空調”。可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該出汗時不出汗,天氣一熱馬上進空調房,汗孔不通,汗孔不用,時間長了,就會出狀況。
中醫學對出汗的研究很深,比如感冒了,要分風寒還是風熱。這時候,出汗與否、出汗的情況都是很重要的辨別指標,更是治療效果的檢驗。風寒感冒表現為怕冷、不出汗、頭痛等,可以煮一杯姜湯,趁熱喝下,蓋個薄被,至全身微微汗出,風寒之邪就從汗里發散出來了,感冒痊愈。風熱感冒因本身有熱,就會出些熱汗,這時可以用些涼性又有發散的藥品,如桑葉、薄荷等煮湯喝下,發散的同時清熱,感冒很快就會好。有的疾病如水腫,用點發汗的方法就能把皮膚多余的水排出去,人就輕松了。汗孔通,就是調節體內溫度及水分的一個重要通路。
第二通:大便
中醫學認為,大便宿于大腸,是人體吸收飲食精微進行運化排出的糟粕,每天至少排一次。肺與大腸相表里,如果肺有熱,就會導致大便不通。大腸為六腑之一,“腑”只是個傳送的器官,以“通”為用,以“通”為補,一旦積滯,不通就會成“毒”,影響身體健康。
中醫通大便的方法很多。比如可用“增液行舟”的方法,把大腸比作河道,糞便比作船舟,如果液體(水分)不夠,船自然行不動。增液的方法,一是多喝水、喝湯,特別是夏天,更要補充水分。二是養陰潤腸,此法更適合老年人。水是陰的一部分,老年人腎陰漸虧,光補充水分是不夠的,需要滋陰,可以服蜂蜜水、或用生地、麥冬泡水喝。
有的人長期便秘,是因為脾胃運化之力不足,腸道蠕動不夠,可以吃些促進脾胃運動的藥物,比如黃芪、黨參、陳皮、枳殼等。另外,再配合按摩或針灸促進腸蠕動,如按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三寸處)、外關穴(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正中間)、支溝穴(腕背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正中間)等。或者把手心搓熱后,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方向按摩(注意:腹瀉則逆時針方向按摩,可以止瀉)。
因為肺與大腸相表里,有的兒童患肺炎、感冒、發高燒、喉嚨有痰等,可以用通大便的方法治療。如用開塞露塞進肛門,或塞一點肥皂,大便即可通下。還有不少疾患,如婦科的盆腔炎、內科的腎病,都可以用中藥灌腸的方法促進大腸蠕動,讓熱毒、瘀毒從大腸而出,這樣的療法已被臨床廣泛所用。
第三通:小便
正常人每天小便3~6次,如果小便少,甚至無尿,是很危險的。中醫學認為,飲食經過胃的腐熟消化,其中的精華部分上輸到脾,脾主運化,生成氣血,營養全身。而一部分水液則上歸于肺,由肺來宣發肅降,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形成尿液,排出體外。這個從“進口到出口”的過程,全賴腎的氣化蒸騰作用,故“腎為水臟”。很多與排尿有關的疾病,往往要從腎去治療。
如果水液排出過少,滯留體內,就會形成水腫,需要用一些方法促進水液排出。比如,針對發熱患者,醫生通常鼓勵多喝水多排尿,把熱毒從尿中排出。中醫學認為,“心與小腸相表里”,如果心火旺,小便自然又黃又少,甚至出血,還有尿道灼熱、刺痛感等,這時可用竹葉、蓮子心、黃連等苦寒瀉火的藥把火從尿中導出去。如果脾虛、渾身浮腫,通利小便是個好辦法,可用茯苓、白術、豬苓、車前子等利尿兼健脾的中藥,赤豆、玉米須等食物也不錯。如果腎虛、氣化不利、尿少不通,可用溫腎陽、滋腎陰的藥,如肉桂、黃柏、知母、菟絲子、肉蓯蓉等。很多食物的利尿效果也很好,比如冬瓜、絲瓜、苦瓜、山藥、海參等。慢性心衰、高血壓、血管硬化的人群,一方面要少吃鹽,同時還可以服用一些利尿食品,把多余的水分排出去,心臟血管的負擔也會相應減輕。
第四通:月經
月經是女性在生育周期中每月發生一次的周期性陰道排血。《素問·上古天真論》有:“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這中間明確提到“通”與“不通”,通了就有月經,不通了經停或經絕。
每月的“月經通”是女性健康的標志。通而不暢,則有痛經、瘀塊等。不通,稱為閉經,出現晦暗生斑、不孕、肥胖等。通月經有很多方法,二七(14歲左右)之女性,如果未有行經,多是腎氣不足、腎精不填,可用補腎的方法。已有行經,又見不通,常有肝氣郁結、肝氣一滯,氣不能推動血行,則血凝,可用疏肝活血法,如喝玫瑰茶,服用柴胡、川楝子等,也有氣滯血瘀,可用活血通經法,益母草、蒲黃、紅花都是通經要藥。
有的女性月經期間穿著清涼、喝冰水、吹空調,會導致寒凝血止,表現為少腹冷痛、手足冰冷,這時可以喝姜湯,或者用艾葉、桂枝煮水泡腳,起到祛寒行經的作用。有的女性愛吃火鍋、燒烤,而致內熱蘊結,郁久化火,煎熬成瘀,表現為面色黧黑、痤瘡頻發、月經量少,可以用涼血化瘀之法,大生地、丹參、赤芍等都是臨床常用藥。有的女性月經不能按時而下是因為氣血虧虛,“庫存”不足,無以下降。這類女性或因疾病消耗而致,或因過度節食減肥導致精血虧虛,這類人群應補其不足,常吃赤豆、紅棗之品補益,讓精血生化有源。
第五通:血脈
新聞中經常見到“猝死”的消息,這往往與血脈不通有關。血脈通有三個關鍵因素。1.心臟強壯。心臟就像機器的動力泵,一刻不停地搏動,生命才有活力。各種原因引起的心臟疾患,會致使血脈不通、梗塞、靜止。2.脈管的彈性、活力。血在脈中運行,除了心臟的推動作用,脈管也在有規律地搏動,“推波助瀾”。隨著年齡增長,脈管彈性越來越弱,管壁硬化,甚至脆化破裂。這時血的運行就有問題,或者運行欠暢,或者溢出脈外,造成種種“阻”“塞”等情況。3.血液的質量。血是運行于脈中的赤色液體,正常情況下血是清的,如果血變“稠”變“濁”了,也就流不動了。一般受寒會使血液變稠,這時要用溫通法助血脈通,如洗熱水澡、泡溫泉,用艾葉、桂枝煎水泡腳等。
中醫有句話叫“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瘀血內阻,可以表現為面色發暗、唇舌色暗、舌下絡脈紫、渾身各處疼痛等,平時可以常喝玫瑰花茶、三七粉、黑木耳湯、山楂水等。
第六通:五官九竅
人體內部與外界聯系的通道,有一個部分不容輕視,那就是孔竅。根據中醫學“臟藏于內,象形于外”理論,與外界關聯的每個竅,都與內臟有關聯。
心開竅于舌。舌頭的顏色、形狀、動態和心臟密切相關。如心火旺,舌頭顏色就會暗紅;心脈梗阻,舌頭會變成紫暗色,有瘀斑,有舌麻木感、僵硬感;中風后的病人,舌頭還會歪斜。
肺開竅于鼻。風寒犯肺,會出現鼻塞、流清涕;風熱犯肺,會流黃涕;肺氣不足,會有喘息、憋悶感;痰熱壅肺,會有鼻翼煽動等癥狀。
脾開竅于口。脾氣虛則口味淡;脾有濕熱,口中發膩,或有苦味、甜味;脾有火,口會發苦、泛酸。
腎開竅于耳及二陰。腎氣虛,會出現耳鳴;腎陽虛,則大便溏泄、小便不利或水腫,或者有脫肛;腎陰虛,則大便秘結、尿少、遺精等。
肝開竅于目。肝火旺,則雙目紅;肝血虛,則目干眼澀。
另外,中醫學認為,這些孔竅還會分泌液體,這些液體也與孔竅有對應。例如,心在液為汗,所以心陽虛脫的人會冷汗淋漓,心火旺的人會出大汗、熱汗。肺在液為涕,肝在液為淚,脾在液為唾,腎在液為涎(口水)。
第七通:經絡、穴位
經絡,是中醫學的特有結構。人體四肢百骸、五臟六腑,通過經絡貫通,流注氣血,輸送營養。人體有十五條絡,十二條正經,八條奇經。人體正前面叫任脈,是陰脈,主血;背后脊柱正中的一條叫督脈,是陽脈,主氣。一旦經絡之間不通,體表就會有異常,如“阿是穴”,即指哪里經絡不通了,哪里就會疼痛。這時,針灸或推拿按準這個地方,刺激到通暢,“不通”就會有所改善,起到治療作用。
通經絡助養生有幾個穴位值得關注,推薦給大家,日常不妨經常按摩保健。
1.百會穴:頭頂處,頭部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
2.涌泉穴:位于足底,在足掌前1/3,彎屈腳趾時的凹陷處。
3.足三里穴:外膝眼向下量4橫指,在腓骨與脛骨之間。
4.關元穴:在腹部臍下3寸處。
5.三陰交穴:位于腳內踝尖上3寸處,脛骨內側面后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