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吃飯無辣不歡,路邊的湘菜、川菜店經常爆滿,辣仿佛已經成為一種“國民口味”。但其實,辣椒屬于外來品種,它的老家在美洲,進入中國只有短短三四百年,且剛傳入時僅作為觀賞植物,直到清朝康熙年間才有入菜記錄。辣椒進入中國前,菜中的“辣味”靠哪些食物?
花椒。明朝以前,花椒、姜、茱萸的使用量最多,被稱作民間三大辛辣調料,又名“三香”。花椒為“三香”之首,特點是辣中帶麻,這種感覺是花椒堿刺激口腔神經引起的。古人會用花椒制作一些葷菜,也會以花椒入酒。在花椒食用率達到鼎盛的唐代,大約有37%的菜會加花椒。直至今日,花椒依然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調料之一,品種越來越豐富。廚師們還進行了很多創新,現在各大菜系都能看到花椒的身影。
姜。姜是常用調味品,它的辛辣味主要源于其中的姜辣素,這種成分可以刺激血液循環,讓人發熱,被稱為“姜辣”。古人在烹飪中用姜壓制食材的膻味、增加辣味,比如熬制魚湯、做成姜絲炒肉等;也會利用姜的驅寒特性制作飲品,如姜絲可樂、姜棗茶等。
茱萸。唐朝著名詩人王維的古詩“遍插茱萸少一人”里的“茱萸”吃起來也很辣,它是辣椒傳入中國前人們最常用的“辣味”之一。其辣味來源是辣椒素,味道和辣椒很相似。古人會將茱萸與其他食材混合腌制食物,或煮肉類菜肴時加入少許,去腥增香,也有的地方會用炸辣椒油的方法用豬油(當時還沒有菜籽油)和茱萸做成油辣子。現在,四川一些地方仍將茱萸作為香辛料使用。
蓽茇。蓽茇(bì bá)的辣味主要來自萜(tiē)烯醇,此外還帶有微微的麻和清爽的柑橘香氣,入菜后能帶來獨特的口感和風味。蓽茇是一種藥食同源的調味品,在古代多與其他香料混合做成復合型調料,或用于腌制肉類,現在也常用于調制鹵水和火鍋底料。
芥菜和芥末。芥菜和芥末的辣源于芥子油,這種辣味被稱為“芥辣”,辛辣芳香,對口舌有強烈刺激。芥子油廣泛存在于十字花科植物中,是一種具有揮發性的油脂成分。芥菜種子的芥子油含量更高,可以用來制作芥末。古人會將芥菜的根莖洗凈,去皮,切成條,封缸腌制半個月,做成“辣腳子”;如果只腌制一夜,取出澆上醋和小磨香油,就是辣菜;還可以用芥菜根做餡,制成辣菜餅。現代人在此基礎上,又創新出熬湯、炒菜、炒飯等做法。宋代有食譜記載古人食用芥末的方法,即把芥菜種子碾細,放到碗里,用溫開水調勻,加醋調味,做成簡易芥末醬,可以用來腌漬黃瓜等,這種制法與北京人吃的芥茉墩如出一轍。
胡椒。由于臨近原產地,我國很早就開始進口胡椒,晉代就有相關記載。胡椒的辣味主要來自胡椒堿。胡椒分為黑胡椒、白胡椒、青胡椒等種類,在烹飪中被廣泛使用,為菜肴增添辣味和香氣。只不過明清以前,胡椒相當貴重,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是個罕見食材。在唐代,一小包胡椒價值高達1兩金子。到了現代社會,胡椒被廣泛種植,產量大增,運輸貿易便捷,從奢侈品變成親民的香料。古人多用胡椒做湯,現代人延續了這一做法,還會利用胡椒的辛辣特性腌制食材、調制餡料、制作復合型香辛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