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眾多本草中,最常用的一味中藥,自古以來就備受醫者的青睞,比如,南北朝醫家陶弘景就稱它為“眾藥之主”,“藥圣”李時珍認為它可以“普治百邪”,而且在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它還是“出鏡率”最高的一味藥材,它的藥性甘平補益,能緩能急,那么,它究竟是哪位中藥呢?其實,它就是看似普通,卻并不平凡的甘草。
在古代藥典《神農本草經》中,甘草被列入為了上品的藥材,有著堅筋骨、解毒、長肌肉的功效,若堅持長期服用,還有利于輕身延年,一般情況下,甘草在方藥配伍中,主要都是起著調和諸藥、緩和藥性的作用,但甘草還具有一定的解毒效果,其藥性甘平,歸入心、脾、肺、胃經,可以對一些性情峻烈的藥材,起到制約、收斂的效果,讓整個藥方能夠更好的發揮藥效,也正是因為如此,甘草才被人們譽為“藥之國老”。
既然甘草歸入心、脾、肺、胃經,那么,它究竟能對我們體內的臟腑發揮怎樣的調理或治療作用呢?不妨了解一下。
1.補心
關于甘草入“心脾二經”的說法,最早是體現于南北朝的《雷公炮炙論》中,《雷公炮炙論》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制藥專著,在后世醫家不斷探索中發現,其中對甘草歸入的經脈有著更為詳細的補充,在醫家王好古的《湯液本草》中,也對甘草有著相應的描述,即“入足厥陰、太陰、少陰經”。
此外,《名醫別錄》中還說其“通經脈、利血氣”。甘草有著補益心氣,益氣復脈的效果,經常被用于心氣不足、脈結代、心動悸等病癥的診治,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藥方,便是張仲景收錄在《傷寒論》中炙甘草湯,能夠緩解患者的氣血兩虛,將甘草和補氣養血的藥材配伍。
2.補肺
甘草歸入肺經,有著祛痰止咳的作用,而根據患者的病情不同,常常會配伍不同的藥材,以更好地起到補肺氣、益肺陰、潤肺燥的效果,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跟隨病證配伍,用于寒熱虛實等多種咳喘,無論是有痰還是無痰,均能用甘草來緩解,雖然這與補肺沒有直接聯系,但在緩解肺腑病證上,也能發揮重要的作用。
3.補脾
甘味屬土入脾,功善和中,脾胃乃我們身體的后天之本,在體合肌肉、主四肢。甘草味甘、入中焦的特性以及補脾作用常常被廣泛的用于治療脾虛病癥。因為甘草的作用緩和,特別適合作為輔助藥用,在《本草正》中,說甘草可以“助參芪成氣虛之功”,因此,常常將甘草和白術、人參、黃芪等補脾益氣的藥材配伍,用于治療脾氣虛弱病證。
脾主運化,運化正常的關鍵就在于脾氣是否充足,通過補益脾氣來恢復脾的運化功能,便是治療脾系病證的根本。經過炒炙后的甘草,炙甘草味甘性平,入脾經,善于補益脾氣,配合人參、白術、茯苓所組成的四君子湯,便是益氣健脾的基礎方藥,在方中炙甘草助人參補氣,維持藥力,同時還能益胃和中,在四君子湯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方劑,更是不勝枚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