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防止失聯,請關注備用公眾號:
人類生活在自然界,生理功能往往適應季節不同而不斷變化,即所謂“天人相應”。自然界具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四季不同。人類到了冬季,也同樣處于“封藏”時期,此時進補,可以促使營養物質吸收,進而發揮更好的作用。正所謂“冬令進補正當時”。
我國民間有“今年冬令進補,明年三春打虎”的說法,意思是指在冬季這個全年最冷的時段,若合理地養生進補調理身體,能對人的身體健康有較大幫助。其中,傳統中醫的“艾灸”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冬季養生方法。那么冬季艾灸養生適合什么體質的人呢?
一、陰虛體質人群
這類人體形多瘦小,面色多偏紅或有顴紅,常有灼熱感,手足心熱,口咽干燥,多喜飲冷,唇紅微干,冬寒易過,夏熱難受,舌紅少苔,或無苔。
二、陽盛體質人群
凡強壯的,聲高氣粗的,好動的人,屬于陽盛體質。此類人平素喜涼怕熱,神旺氣粗,口渴喜冷飲,尿黃便結,病則易發高熱,脈洪數有力,舌紅苔薄黃。本體質之人不易患病,一經患病,多為急性病、暴發病。故飲食方面多用滋陰、清淡之品;運動量也要大一些,讓體內積蓄的陽氣盡快散發出去。
艾灸療法的產生,在我國已有數千年歷史。所謂艾灸,就是燃燒的艾絨藥力通過穴位經絡帶到人體的病痛之處,借其溫熱刺激及藥物作用,溫通氣血,扶正祛邪。艾灸具有調和陰陽、溫經驅寒、溫陽補氣等治病養生功效。
諸如肩周炎、頸椎病、腰椎病等骨關節痛癥;以及婦科痛經、宮寒;還有哮喘、慢性胃腸炎等因陰陽失調,久寒侵體引起的癥狀,在冬季艾灸,可以得到最佳的驅寒補陽之功。
女性在冬季做艾灸,可以增強抗寒能力,改善膚色,預防感冒和各種婦科疾病,經常做艾灸的女性會發現體質明顯改善。所以對于女性而言做艾灸可以起到一定的保養作用。
實際上,艾灸已不僅限于治療疾病,大多數人將其作為一種養生保健方式,自己在家艾灸。
很多人一到冬天就手腳冰冷,熱水袋、熱水餅、暖寶寶這些都是來自體外熱量,而艾灸卻能增強自己的產熱,手腳冰涼是表象,實質是人體氣血虧虛所致,找到相應的穴位艾灸能祛濕除寒,對緩解手腳冰冷有幫助,起到暖身和增加免疫力的功效。
這個冬季怎么灸?
01、平素容易感冒(抵抗力低)
中醫認為易患感冒、流感、咳嗽氣喘等呼吸系統疾病者,大多肺氣不足,抵御外邪侵襲的功能失調,易被外邪而傷所致。古代醫家認為“感冒乃萬病之基”患了感冒,一方面說明機體的正氣不足,另外一方面感冒致使機體抗病能力下降,在此基礎上又易患其他疾病。
艾灸通過溫熱和艾絨的雙重藥理作用,刺激相關穴位,增強肺功能,提高機體抵御外邪的能力,達到防病保健的目的。
治療或預防感冒多選風門、肺俞、大椎、合谷、足三里、檀中穴。
可早晚各灸1次,每次灸5-10分鐘。特別是天氣變化,易感冒的季節艾灸更有療效。
02、頸椎病
中醫將頸椎病分為風寒痹阻、氣滯血瘀和肝腎虧虛三種類型。艾灸療法在治療頸椎病時,以祛風散寒、通經活絡、濡養肝腎、調和氣血為治療原則。采用艾條或艾灸貼灸療時,以大椎、肩髃、曲池、足三里、絕骨為主穴,配以身柱、腎俞、肩井、天宗、陽池、中渚穴。
每次選4-6個穴位,每個穴位灸20-30分鐘,每日灸1-2次,10次為一個周期。周期中間休息3-5天。
03、虛寒性胃痛
采用艾灸療法治療胃痛時,將其分為寒凝氣滯型和脾胃虛寒型進行灸治。
寒凝氣滯型胃痛在使用艾灸療法進行治療時,以溫胃散寒、行氣止痛為治療原則,取中脘、梁門、內關、足三里、公孫穴進行灸療。
脾胃虛寒型胃痛在灸療時,以溫中散寒、健脾益氣、和胃止痛為治療原則,取脾俞、胃俞、中脘、神闕、足三里進行施灸。
平日里經常灸中脘、內關、足三里這三個穴位,可以起到防治胃脘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