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是一種傳統的保健方法,艾灸療法也是以穴位為基礎的,是運用艾絨或其他藥物在體表的穴位上燒灼、溫熨,以達到保健養生,防病治病的功效,下面中醫就為大家介紹一些艾灸養生常用的穴位。
1.灸大椎穴
大椎穴屬督脈,在第7頸椎與第1胸椎之間,大椎穴又名百勞穴,是督脈、手足三陽經、陽維脈之會,有“諸陽之會”和“陽脈之海”之稱。此穴有解表、疏風、散寒,溫陽、通陽、清心、寧神、健腦、消除疲勞、增強體質、強壯全身的作用,現代研究發現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細胞的數量,提高淋巴細胞的轉化率和E一玫瑰花環形成率,具有提高機體細胞免疫的功能。
艾灸大椎
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項背畏寒,用腦過度引起的疲勞、頭脹、頭暈,伏案或低頭過度引起的項強不適、頸椎病,血管緊張性頭痛等。
大椎穴
大椎穴還有明顯的退熱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氣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還可用于肺氣腫、哮喘的防治。
2.灸三陰交穴
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位于小腿內側,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后緣。三陰交是足三陰經(脾經、腎經、肝經)的交會穴,對肝、脾、腎三臟的疾病有防治作用,具有健脾和胃化濕,疏肝益腎,調經血,主生殖的功能。
三陰交
現代醫學認為灸三陰交可以防治夜尿增多,小便不利,膀胱炎,急、慢性腎炎,睪丸炎,遺精,遺尿,月經不調,經閉崩漏,產后血暈。艾灸三陰交對神經系統的失眠、神經衰弱、心悸,心腦血管方面的冠心病、高血壓,消化系統的脾胃虛弱、腸鳴腹脹、泄瀉、消化不良、腹痛、便血、便秘等都有防治作用。
3.灸足三里穴
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位于小腿的前外側,在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足三里是胃經的主要穴位.具有調理脾胃.健運脾陽,溫中散寒,補中益氣,調和氣血.宣通氣機,導氣下行,補虛強身的作用。
足三里
現代研究認為艾灸足三里穴.能調節高血壓病初期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具有降血壓的作用.能使纖維蛋白降解產物下降,可以改善血液出黏滯度.并有擴張血管,降低血液凝聚的作用,可以預防腦血管意外的發生。艾灸足三里,還能增強消化吸收能力,改善銅、鋅代謝.減少動脈硬化和冠心病的發生。
艾灸足三里還能增強體力,解除疲勞,調節神經,有較強的延緩衰老的作用,是養生保健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