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可借助灸火的溫熱力及艾絨或其他藥物的作用,經(jīng)過經(jīng)絡(luò)的傳導,調(diào)整氣血陰陽及臟腑功能,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疾病、防病保健的目的。 主要有溫通經(jīng)脈、調(diào)和氣血、補虛培本、清熱散結(jié)、回陽救逆等功效。那如何使用艾灸呢?
分享5種常用的艾灸方法和使用技巧。
1. 艾炷灸法。
將純凈的艾絨捏成圓錐形狀,稱為艾炷。艾炷制作的方法一般用手指搓捻,用拇、食、中指將艾絨搓捻成上尖下圓底平的圓錐狀,艾炷的大小視情況而定。
將艾炷直接或間接置于穴位上艾灸的方法稱為艾炷灸法,根據(jù)艾炷直接接觸皮膚與否分為直接灸法和間接灸法。
直接灸法:將艾炷直接施置于皮膚上稱為直接灸法,又稱為“明灸”、“著膚灸”,古稱為“著肉灸”。
間接灸法:艾炷不直接接觸皮膚,而是用藥物或其他襯墊物隔開放在皮膚上施灸稱為間接灸法,又稱為隔物灸,比如:隔姜灸、隔蒜灸、隔鹽灸、隔附子餅灸。
2. 艾條灸法。
艾條是取艾絨平鋪在質(zhì)地柔軟而堅硬的桑皮紙或綿紙,將其卷成圓柱形封口而成,也有在艾絨中摻入其他的藥物粉末,稱為藥條。
將艾條點燃后在穴位或病變位置進行熏灼的方法稱為艾條灸法,又叫艾卷灸法。
3. 溫針灸。
溫針灸是在針刺得氣后,將針留在適當?shù)纳疃龋卺槺洗┲靡欢伍L1~3cm的艾條施灸,或在針尾上搓捏少許艾絨點燃施灸,直待燃盡,除去灰燼。
每穴每次可施灸3~5壯,施灸完畢再將針取出。是一種簡而易行的針灸并用的方法,其艾絨燃燒的熱力可通過針身傳人體內(nèi),使其發(fā)揮針和灸的作用,多用于痹證、痿證。
4. 溫灸器灸。
溫灸器灸就是運用器械輔助艾灸的方式。
流傳至今,較為常見的溫灸器灸包括溫灸盒灸和溫灸桶灸,二者均具有諸多優(yōu)勢,如使用起來方便、安全,操作時既不影響工作生活,也避免了艾灰掉落燙傷皮膚的風險;可擴大皮膚艾灸的受熱面積,也可以同時艾灸多處穴位。
5.艾灸技巧。
首先,艾灸時要掌握好量。
比如,對于陽證、實證、熱證者,艾灸時間可短一些,陰證、虛證、寒證者則艾灸時間要長一些;作為養(yǎng)生保健時,艾灸時間可以短一些,但治療疾病時,艾灸時間就要長一些。
其次,艾灸時還要講究先后順序。比如艾灸升白時,會要求患者先灸關(guān)元,次灸氣海,再灸身柱、膏肓,順序不能錯。
另外,灸之要,氣至而有效。很多人在艾灸的時候,都會感知到一種“氣”的變化,這種感覺就是灸感,類似于針灸時我們常說的“得氣”。
如灸中脘時,能感覺整個胃部暖暖的;擴熱,熱量以艾灸部位為中心向周圍擴散,如灸關(guān)元時,能感覺熱量不僅往里走,還會向腰兩側(cè)擴散;傳熱,熱量向遠部傳導,如灸八髎穴時,熱量一直傳到大腿根,甚至到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