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門診中,很多患者會問,“大夫,貧血是不是氣血不足啊?”這里需要強調的是,貧血和氣血不足是兩個不同體系的概念。我們日常所說的氣血不足是中醫概念,泛指臟腑之氣或血液不足以及氣血的濡養功能減退,不能濡養臟腑、肌肉、經脈的一種病理現象;而貧血是西醫的癥候群表現。氣血不足的人并不一定會貧血,但貧血的人必然存在氣血不足的情況。氣血不足和貧血不能完全等同,需要區別對待。
從中醫角度講,女子為陰柔之體,“以血為用”。在女人一生中,從幼年、中年再到晚年,要經歷經、帶、胎、產一系列生理過程,這些全都需要“血”。女性貧血,多是由于體內缺鐵引起血紅蛋白合成減少所致。貧血對女性的傷害更大。1.貧血會出現膚色萎黃長斑、黏膜蒼白、食欲減退、精神疲憊、胸悶氣短、頭暈頭痛、心慌耳鳴等,由于長期缺氧還容易引起各器官功能受損,導致學習、工作、生活質量嚴重下降。2.長期貧血會造成貧血性心臟病、內分泌失調、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導致卵巢功能減退而出現早衰現象。3.長期貧血會降低女性免疫功能,從而繼發各種慢性疾病甚至腫瘤。
對于輕微的缺鐵性貧血,可通過日常生活調養糾正,具體方法是:家中炒菜做飯盡量用鐵鍋;合理增加瘦肉、肝臟等食物,豬血、雞鴨血等動物血制品也可適量多吃一些;主食可適當增加粗面粉制品,其含鐵量比大米要高;紅棗、桂圓、香菇、木耳、黑芝麻、黑豆等紅色、黑色食物含鐵量高,是藥食同源的補血上品,最好和肉、魚、雞、肝等搭配著吃,提高鐵吸收率;糾正不良的飲食習慣,如偏食、過分節食減肥等。
對于中重度貧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在醫生指導下辨證治療。臨床上,中醫將女性缺鐵性貧血分為以下四種證型,應針對性調理。
氣血虧虛型。表現為面色無華或萎黃、神疲乏力、頭暈目眩、心悸失眠、唇甲色淡、手足發麻、月經量少或經期推后,常見于久病、失血及婦女產后或月經過多者,治宜益氣養血、健脾養肝。中藥方劑可選四物湯合當歸補血湯加味,常用藥物有黃芪、當歸、熟地黃、白芍、制首烏、枸杞、川芎、白術、炙甘草等,常用中成藥有四物顆粒、當歸補血丸、歸脾丸等。
脾胃虛弱型。這一類型女性平素體質弱,常常表現為面色萎黃、口唇色淡、爪甲(手指甲和腳趾甲)無華、腹脹、大便稀溏,多見于合并慢性胃腸病患者,治宜健脾和胃、益氣養血。可選香砂養胃丸合當歸補血湯加減,常用藥物有黨參、黃芪、茯苓、當歸、白術、陳皮、半夏、木香、砂仁、炙甘草等,中成藥可在醫生指導下選擇四君子丸、人參健脾丸等。
脾腎陽虛型。表現為面色萎黃或發白、畏寒肢冷、唇甲色淡、虛胖浮腫、腰膝冷痛、大便溏泄或五更泄瀉、小便清長、舌淡胖或有齒痕,多見于久病者,治宜益氣健脾、溫陽補腎。可選實脾飲合四神丸加減,常用藥物有黃芪、茯苓、菟絲子、鹿角膠、白術、大腹皮、厚樸、補骨脂、當歸、木瓜、肉桂、炙甘草等,中成藥有金匱腎氣丸、右歸丸、四神丸等。
肝腎陰虛型。此類女性常見唇甲色淡、頭暈耳鳴、眼睛干澀、面部烘熱、咽干舌燥、脅肋隱痛、五心煩熱、潮熱盜汗等,多見于久病及中老年女性,治宜滋養肝腎、養血清熱。可選杞菊地黃湯、四物湯、二至丸化裁,常用藥物有熟地、當歸、白芍、女貞子、旱蓮草、山茱萸、山藥、枸杞、牡丹皮、茯苓、炙甘草等,中成藥有杞菊地黃丸、知柏地黃丸、大補陰丸、左歸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