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白軟糯的白米飯、彈牙可口的面條饅頭,這些“精米白面”已成為很多人的日常飲食習慣。10月13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等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周報(英文)》發表一份報告,詳介中國成年人21年間(1997-2018年)的谷物消費演變。報告提醒國人,每日精米攝入量有一個閥值,男性不要超過280克,女性不要超過240克,否則可能增加2型糖尿病的風險。此外,每日還要適量攝入粗糧,以降低2型糖尿病的風險。
研究人員共納入1997年至2018年中國健康與營養調查中4464名18歲及以上健康成年人數據,從2009年隨訪至2018年,其間422名(9.45%)發展為2型糖尿病。“大米”包括精白米及其相關產品,如年糕、米粉等;“小麥”包括精制小麥及其制品,如白面包、面條和饅頭等;“粗糧”包括玉米、大麥、燕麥、小米等。研究人員確定了四種不同谷物消費模式:第1組(男女)大米攝入量特別高但逐年遞減,小麥攝入量保持低穩定性,粗糧攝入不足;第2組(男女)大米攝入量高但逐年遞減,小麥攝入量適度穩定,粗糧攝入量不足;第3組男性和第4組女性的谷物攝入量均衡;第3組女性和第4組男性的大米攝入量非常低,小麥攝入量較高,粗糧攝入量適中。
結果發現,與平衡谷物攝入的女性相比,不吃粗糧且大米攝入量非常高和高的女性2型糖尿病風險分別增加70%和56%。然而,谷物消費與2型糖尿病風險的相關性可能因性別而異。對于女性來說,當大米攝入量增加到每天240克以上時,患2型糖尿病風險顯著增加,而每天食用20~100克粗糧對女性來說具有保護作用。而對于男性來說,大米攝入量在100克/天~280克/天之間時,與2型糖尿病風險呈負相關;當攝入量超過280克/天時,2型糖尿病風險會顯著增加。
解放軍總醫院第八醫學中心營養科主任左小霞告訴“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記者,上述研究再次驗證了精米白面吃太多而粗糧吃得少,會增加包括糖尿病在內的多種代謝性疾病的風險。谷物的皮(糠)主要由膳食纖維、B族維生素、礦物質和植物化學物組成,而精加工后的精米白面反而將谷皮等高營養的部分都碾磨去除了,從而造成大量膳食纖維流失和B族類維生素喪失。膳食纖維對人體健康有諸多好處,如促進排便、維護腸道健康,降低血糖上升速度,抑制膽固醇吸收,增加飽腹感、控制體重等。B族維生素參與人體能量代謝,以及糖、脂肪和蛋白質的代謝,對人體健康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如維生素B?和維生素B?對糖代謝可造成影響。如果膳食纖維和B族生素長期缺乏,機體的糖、脂和蛋白質代謝就會發生紊亂,從而增加2型糖尿病的發病風險。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成年人平均每天攝入谷類食物200~300克,其中包含全谷物和雜豆類50~150克;薯類50~150克。很少吃粗糧、薯類的朋友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增加粗糧的比例。
1.體重、血糖、血脂等指標較高的人群,建議每天主食控制在200克到250克,其中粗糧至少50克,腸胃功能好的人群粗糧可以占主食的一半。
2.老年人群活動量較少的,每天主食建議控制在200克左右,其中粗糧50克~100克。
3.適量吃些雜豆,可以做成雜豆飯。民間有“五谷宜為養,失豆則不良”的說法,米和豆的氨基酸有利于互補,提高營養價值,而且雜豆中還含有多種維生素、礦物質,有利于避免“隱形饑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