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往往會覺得南方多雨多濕,其實北方也一樣多濕。濕氣被稱為“萬病之源”,在致病的風、寒、暑、濕、燥、火這“六淫”邪氣中,人體最怕濕邪。濕氣過重時,會對人的健康狀況產生嚴重影響。
濕邪有內外之分,外濕是由于氣候潮濕、涉水淋雨、居室潮濕等侵襲人體導致的;內濕則是一種病理產物,與體內臟腑功能有著直接關系。但二者互為因果,外濕會加重內濕,內濕又會引起外濕。另外,內濕和外濕是從濕氣形成原因劃分的,受地域和季節影響顯著。如果濕氣癥狀表現在春夏季更明顯,多是外濕;不因季節隨時出現,多是內濕。從地域看,北方氣候干燥,飲食口味重,多以內濕為主;南方氣候濕潤多雨,外濕更為顯著。
中醫認為,濕氣最容易“滲透”。濕氣遇寒則成為“寒濕”,遇熱則成為“濕熱”。外感濕邪常易導致人體出現風濕感冒、痹證、濕瘡、濕癬等多種疾病,內濕為病則變生各種疑難雜癥,且北方內濕病證尤為突出。南方的濕邪多為濕邪外襲,人體內環境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當外面濕度太大時,容易受到外來邪氣侵襲。因此在南方居住環境比較潮濕的情況下,要注意多通風,屋中定期除濕氣,在家中放除濕袋、除濕盒。而內在的濕邪多與人們不好的生活習慣方式等有關。比如,快節奏的生活、熬夜、缺乏運動、不良的飲食習慣、夏季愛吹空調,久而久之便會加重體內濕氣。內濕與脾有關,脾有兩個功能,一是脾主運化,二是脾統攝血液,使血液在血脈中正常循行。如果脾的運化功能出現障礙,水便會停留在中焦(脾胃),導致中焦內不能營養臟腑、外不能營養肌膚。再進一步講,脾受傷,體內水谷運化受影響,自然會加重體內濕邪。
中醫臨床上一般把濕氣分為三種:濕熱、寒濕、寒濕熱夾雜。濕熱癥狀有面部、頭發容易出油,易生痤瘡,口臭,口干,口苦,出汗多,體味大,小便黃赤,大便燥結或黏滯不爽,身重困倦,容易煩躁、焦慮等,男性易陰囊濕癢,女性易白帶多、豆腐渣狀。寒濕癥狀為局部有冷痛感、脹痛感或麻木感,容易肚子脹、肚子痛,不愛喝水,嘴唇容易干,容易感冒流鼻涕,大便偏稀或前干后稀,女性白帶色白如水而無臭味。如果濕熱、寒濕的癥狀都有,多半是寒濕熱夾雜。
日常怎樣防濕祛濕,應“南北有別”。
南方:艾葉泡腳。我們人體內產生濕氣,除了自身代謝的問題,很大一部分和環境有關,尤其是南方的“外濕”,應以防為主,住房要選擇地勢高、通風條件好的地方;濕氣重的地方,可常在房間內用艾草熏香。此外,給大家提供一個簡單的祛濕方法,凡能增加汗液發散的事情,都能祛外濕,比如做家務、多運動、多喝白開水、艾葉泡腳等。日常生活中,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濕氣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酸痛;不要穿潮濕未干的衣服,洗完澡吹干頭發擦干身體。
北方:多健脾。對待北方之內濕,應以健脾為主。平時要節制飲食,少吃厚膩食物,多放松心情,可選用茯苓、薏米、芡實、山藥、赤小豆等健脾養胃的藥食同源之品,單獨煮水喝,也可搭配熬粥喝。飲食要清淡適量,內濕的形成主要是因為攝取的營養物太多,難以消化,化為濕氣;或常吃生冷食物,影響了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因此日常飲食要“忌口”,減少酒、肥甘厚味、甜食、油炸食品等食物的攝入。寒濕的人,可用山藥補中益氣,用茯苓健脾和胃,用紅豆消除水腫,用薏米利水消腫,用陳皮理氣健脾。濕熱的人,可常吃綠豆、黃瓜、苦瓜、冬瓜、絲瓜、芹菜、海帶、洋蔥、玉米、扁豆等食物清熱解毒、利水利濕。體內濕氣重的人大多缺乏運動,但越是不愛運動,體內積累的濕氣就越多,運動可加速濕氣排出體外。這里給大家推薦一個外治祛內濕的方法——按摩艾灸百會穴、大椎穴、神闕穴、陰陵泉穴、涌泉穴。具體方法:手握成空拳狀敲打或來回揉搓百會穴3~5分鐘;然后用雙手大拇指同時用力來回揉擦大椎穴,直至大椎發熱;順時針揉動腹部,或點燃艾炷灸神闕穴20分鐘;每天早晚點按陰陵泉、涌泉穴各3~5分鐘,也可用艾炷灸此處3~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