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多濕熱,是皮膚病的高發季節。目前西醫治療以對癥緩解癥狀為主,濕疹和單純皰疹復發率高,帶狀皰疹遺留后遺神經痛的可能非常大。中醫治療強調整體辨證,內服外治結合,優勢明顯。從臨床看,夏季最易高發三種“疹病”,這里告訴大家中醫藥的治療方法,有需要的朋友不妨一試。
單純皰疹。現代皮膚病學認為此病是由單純皰疹病毒所導致的皮膚病,相當于中醫的“熱瘡”。熱瘡是指在熱病之后或高熱過程中所出現的急性皰疹性皮膚病,中醫又稱此病為“熱氣瘡”“火燎瘡”“剪口瘡”。本病在《肘后備急方》中首見記載,運用傳統中醫藥治療,有癥狀緩解快、病程明顯縮短、復發次數減少等優勢。具體方法:皰疹初起,水皰未破,外用雄黃解毒洗劑。皰多疹紅,糜爛滲液者,取馬齒莧60克水煎取汁,冷濕敷,每次15分鐘,每日2~3次。糜爛結痂,灼熱微癢者,選用雙料喉風散、黃連膏、紫草膏外涂。用藥的基礎上,需注意飲食調護,飲食宜清淡,忌辛辣炙煿、肥甘厚味。
帶狀皰疹。其屬于中醫“蛇串瘡”范疇,是一種在皮膚上出現成群水皰,呈帶狀排列,痛如火燎的急性皰疹性皮膚病。本病常見成群水皰沿身體一側呈帶狀分布,宛如蛇行,故名“蛇串瘡”。中醫治療“蛇串瘡”,早期治宜清利肝膽濕熱、解毒止痛。皰大水多者,重在利濕。后期因余毒未盡、氣血瘀滯,治療以扶正祛邪、化瘀止痛為要。常用方法包括刺絡放血、火針、拔罐、針灸等。疾病早期宜選用刺絡放血法,在應用刺絡放血、火針治療的同時,可配合拔罐治療,力求去瘀生新、通絡止痛。還可根據患者具體病情在遠端配合針灸療法,減緩痛苦,促進康復。1.初起灼紅者,用玉露膏外搽,每天3~5次。2.水皰未破者,選二味拔毒散、解毒搽劑、三黃洗劑等外搽,每天4~8次。3.水皰已破,滲液少,選青黛散、黃靈丹、二味拔毒散等用麻油調敷,每天2~4次。4.水皰已破,滲液多,取生甘草30克、枯礬10克、馬齒莧30克、黃連10克水煎取汁,冷濕敷,每天2~4次。5.化膿壞死者,創面上撒九一丹,蓋紅油膏,每天1次。用藥期間,忌魚腥、辛辣香燥之品,保持局部干燥、清潔。
濕疹。相當于中醫學“濕瘡”范疇,是一種皮損、且有糜爛流滋等潮濕證候的皮膚疾患。“濕瘡”的中醫外治,分三個時期。1.急性期。有明顯滲出者,取黃柏、黃連、馬齒莧、五倍子、枯礬,煎水待冷后濕敷,忌洗。滲出減少時,可用青黛散(青黛60克、石膏120克、滑石120克、黃柏60克,研細末和勻而成)干撲或麻油調敷。2.亞急性。三黃洗劑、爐甘石洗劑外搽,每天3次。也可用蛇黃散(蛇床子1份、黃柏2份、赤石脂1份、寒水石1份、廣丹0.5份,研細末和勻而成)清油調搽。3.慢性。青黛散、蛇黃散外搽,或龍衣散(蛇蛻、蛤粉、青黛研細末而成)調油外搽,也可用去炎松、膚輕松軟膏,或中藥封包治療:取5%~10%硫磺膏外搽后,用保鮮薄膜封包患處,每天1次,每次2~3小時。適用于慢性濕疹皮疹肥厚者。“濕瘡”的中醫調護,強調尋找誘因減少復發,避免不良刺激。忌用熱水燙洗,避免搔抓,忌用堿類及肥皂等。避免易致敏和刺激性食物,如魚腥、海味、辛辣、酒類、咖啡、濃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