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熱,游泳、戲水成了熱門項目,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經歷:耳朵進水了。于是想盡辦法把水甩出來,但如果處理不當,會出現耳朵悶塞、聽力下降,部分人還會出現中耳炎。下面是很多人常用的耳朵“排水”方法,需謹慎使用。
單腿蹦跳法。很多人想依靠重力和蹦跳產生的沖擊力讓水從外耳道流出,但人的外耳道結構并非筆直通道,而是呈S型,單腿蹦跳的方法不僅無法將水完全排出,還容易引發跌倒,尤其是老年人,后果十分嚴重。
棉簽吸水法。外耳道積水往往在耳道深處,與鼓膜相鄰,用棉簽掏耳以吸干耳道積水,可能因操作不慎擦傷外耳道及損傷鼓膜,造成外耳道出血、耳道急性炎癥,甚至穿孔鼓膜;如果耳道還有較多耵聹,用棉簽吸水會將耵聹推入耳道深部,加重耳朵悶塞感,引發聽力下降。
自然風干法。此方法相對安全,但外耳道直徑相對狹窄,想令其自然風干,需花費較長時間,讓外耳道長時間處于潮濕環境中,容易滋生細菌或真菌。
當耳朵進水,正確的處理方法如下:
第一步:提耳。手指捏住耳廓的上部,輕輕向后上方提拉。
第二步:側頭。保持提拉耳朵的同時,頭向患側傾斜,讓外耳道朝向地面。這時借助液體自身的重力,靜靜等待片刻讓其自然流出。這時可用小棉簽在外耳道口將水吸干。還可以在側頭時,通過打哈欠或嚼口香糖活動下巴,將水排出。
如果嘗試上述辦法,耳塞感仍存在,可以嘗試使用過氧化氫滴耳液,但前提是沒有耳部感染或鼓膜穿孔。如果滴耳液后還是無法改善,可能提示外耳道存在過量耵聹。這是因為耳道進水后,耵聹遇水膨脹,水無法流出,特別是油性耵聹的人,此時可能會引發耳道堵塞,出現耳悶加重,建議及時到耳鼻咽喉科就診。還有部分患者耳朵進水后出現耳痛及聽力下降,需排除外耳道炎及鼓膜穿孔情況,也應及時就診。▲